[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8703.3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8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志;郭京互;刘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33/00 | 分类号: | B21F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编织 端子 自动 线装 方法 | ||
1.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型机构,用于将金属编织线的端部自动成型为圆柱体,包括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固定设置的下成型模具和与所述下成型模具相对设置的可相对于下成型模具移动的上成型模具,所述上成型模具与驱动组件连接,当所述上成型模具压紧在所述下成型模具上时,所述成型模具内形成有沿水平方向依次贯通且同轴设置的第一成型孔和第二成型孔,所述第一成型孔的直径与端子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成型孔与所述金属编织线的标准圆柱体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一成型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成型孔的直径;
端子推送机构,设置在所述成型机构靠近所述第一成型孔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端子推送至所述第一成型孔内;
夹持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成型机构靠近所述第二成型孔的一侧,用于将金属编织线夹持并沿第二成型孔的轴线往复移动;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驱动组件、所述端子推送机构以及所述夹持移动机构连接;
所述成型机构包括安装座,所述下成型模具可拆卸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置所述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机架和固定设置在驱动机架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所述上成型模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设置活动导板,所述上成型模具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活动导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活动导板上方与所述活动导板平行的设置有固定导板,所述固定导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通过所述固定导板与所述驱动机架连接,所述固定导板上设置至少两根导杆,所述导杆的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平行,所述活动导板上设置有限制所述导杆水平方向移动的导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孔和所述第二成型孔内均设置有抛光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推送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端子安装座,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成型孔的轴线平行,所述端子安装座上设置端子限位部,所述端子限位部的中线与所述第一成型孔的轴线重叠,在所述端子限位部的一侧滑动设置用于将所述端子自动推入至所述第一成型孔内的推板,所述推板与推板动力装置连接,可沿所述第一成型孔的轴线做往复直线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限位部包括垂直且间隔设置在所述端子安装座上的限位柱,两个所述限位柱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所述端子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移动机构包括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二成型孔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设置用于夹持金属编织线的夹持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在入线工序后将端子与金属编织线压紧的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柱和用于推动所述压紧柱移动的压紧气缸,所述压紧柱活动设置在所述上成型模具或者下成型模具上,其端部可选择性延伸至所述第一成型孔内。
9.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金属编织线的一端放置在成型机构的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孔内,另一端通过夹持移动机构夹持;
S200、将端子放置在端子推送机构上,并由端子推送机构送入至第一成型孔内;
S300、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驱动上成型模具压紧在下成型模具上;
S400、夹持移动机构拖动金属编织线朝向远离第一成型孔的一侧移动,成型圆柱体;
S500、夹持移动机构推动金属编织线朝向靠近第一成型孔的一侧移动,并将圆柱体送入至端子内完成入线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870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动工具新型锻造工艺
- 下一篇:无背锥直齿锥齿轮大端齿廓毛刺切边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