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家居用安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01288.2 | 申请日: | 2015-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0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朗鑫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08 | 分类号: | G08B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家居 用安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用安防装置,属于智能家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影柜系统、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很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nitedTechnologiesBuildingSystem)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哈特佛市(Hartford)的CityPlaceBuilding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派的序幕。
现有的智能家居用安防装置在使用时不能实时检测,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家居用安防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智能家居用安防装置,它包含对射检测式开门锁、摄像头、控制器、密码盘、存储器、电源模块、蓄电池、无线报警模块、检测器、备用报警器、继电器;对射检测式开门锁、摄像头、密码盘均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的充电端分别与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蓄电池的充电端连接,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继电器常闭触点的一端、控制器的电源端连接,继电器常闭触点的另一端与蓄电池的供电端连接,控制器的存储端与存储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无线报警模块的一端、备用报警器连接,无线报警模块的另一端与检测器的输入端连接,检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接收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摄像头为远红外式摄像头。
作为优选,所述的检测器为电子式检测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便于实现不断电时工作,使用方便,操作简便,且能进行实时检测,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对射检测式开门锁;2-摄像头;3-控制器;4-密码盘;5-存储器;6-电源模块;7-蓄电池;8-无线报警模块;9-检测器;10-备用报警器;KM1-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对射检测式开门锁1、摄像头2、控制器3、密码盘4、存储器5、电源模块6、蓄电池7、无线报警模块8、检测器9、备用报警器10、继电器KM1;对射检测式开门锁1、摄像头2、密码盘4均与控制器3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6的充电端分别与继电器KM1线圈的一端、蓄电池7的充电端连接,继电器KM1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继电器KM1常闭触点KM1-1的一端、控制器3的电源端连接,继电器KM1常闭触点KM1-1的另一端与蓄电池7的供电端连接,控制器3的存储端与存储器5连接,控制器3的输出端分别与无线报警模块8的一端、备用报警器10连接,无线报警模块8的另一端与检测器9的输入端连接,检测器9的输出端与控制器3的接收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摄像头2为远红外式摄像头。
进一步的,所述的检测器9为电子式检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朗鑫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朗鑫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12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