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间复合支护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03374.7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3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介国庆;冯世杰;刘丰军;陈彤;薛体亮;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万泰建安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罗民健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间 复合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间复合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边坡支护结构型式有挡墙、锚杆(索)、锚喷、排桩或复合结构,常见基坑支护结构型式有土钉墙、锚杆(索)、钢板桩、排桩、逆作拱墙、地下连续墙和复合结构等。但是,上述支护结构都采用在坡体表面支护和(或)坡内植入土钉、锚杆(索)等,其影响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对支护结构影响区后方岩土体的有效约束。有时,可能还会为增大对坡体的约束力,采取加深锚杆(索)的植入深度、机械式增大支挡混凝土体积、加密支护等加量不改质的措施,不利于节地节材。现有的边坡、基坑支护结构只注重于表面和水平向加固,而不采取坡内竖向增强体加固,可能造成坡体约束不够进而失稳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空间复合支护结构,坡内开孔桩、锚杆与现有支护结构三者相连成为整体,开孔桩在为锚杆提供锚固点的同时又承担了桩后土压力,减小了现有支护结构所要承受的土压力,从而达到防止坡体失稳破坏目的。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间复合支护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坡体内的中空状的开孔桩,所述开孔桩上沿径向设有开孔,所述开孔朝向临道路、基坑一侧,还包括锚杆以及在临道路、基坑一侧设置的支护桩体,所述锚杆的尾部穿过开孔,锚杆的头部通过锚板固定设置在支护桩体上,所述锚杆穿设到开孔桩外端的锚杆尾部设置为柱体状,并在锚杆尾部上沿轴向开设有柱状孔洞,通过从开孔桩的上端开口向下注入浆体以及向柱状孔洞内注入浆体的桩-锚联合浇筑方式,使锚杆固定在开孔桩上,通过开孔桩、锚杆及支护桩体的联合作用形成空间复合支护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柱状孔洞的孔径是所述开孔直径的两倍或大于两倍。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体之间通过桩间联系梁连接。
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1、坡内开孔桩、锚杆与现有支护结构三者相连成为整体,开孔桩在为锚杆提供锚固点的同时又承担了桩后土压力,减小了现有支护结构所要承受的土压力,从而达到防止坡体失稳破坏目的,又能减少用材、节约用地;
2、该空间复合支护结构,既能很好约束“内装”岩土体,又能约束坡内桩后区岩土体,从而实现多重防护,起到防止坡体失稳效用,并可有效节省材料、节约用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开孔桩,2、锚杆尾部,3、开孔,4、锚杆包浆,5、锚杆,6、锚板,7、支护桩体,8、桩间联系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空间复合支护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坡体内的呈中空状的开孔桩1,所述开孔桩1上沿径向设有开孔3,开孔3朝向临道路、基坑一侧,还包括锚杆5以及在临道路、基坑一侧设置的支护桩体7,支护桩体7之间通过桩间联系梁8连接。现有支护结构可以为桩、挡墙等。锚杆5的尾部穿过开孔3,锚杆的头部通过锚板6固定设置在支护桩体7上,锚杆5穿设到开孔桩1外端的锚杆尾部2设置为柱体状,并在锚杆尾部2上沿轴向开设有柱状孔洞,通过从开孔桩1的上端开口向下注入浆体以及向柱状孔洞内注入浆体的桩-锚联合浇筑方式,使锚杆5固定在开孔桩1上,在锚杆5周围形成一层锚杆包浆4,通过开孔桩1、锚杆5及支护桩体7的联合作用形成空间复合支护结构。
柱状孔洞的孔径是所述开孔3直径的两倍或大于两倍。让锚杆尾部直径大于开孔直径,这样注浆以后就能实现锚杆与桩体结合在一起,锚杆受沿杆体向土外的力时不易被拔出开孔进而造成锚固点的破坏。
在坡体内竖向放入开孔桩,开孔朝向道路、基坑一侧,固定就位;在坡体临道路、基坑一面水平打入锚杆类,待锚杆尾部穿过坡内桩开孔一定长度,固定就位。开孔桩和锚杆类同时进行孔道注浆,在开孔处形成节点,使锚杆锚固在开孔桩上,而后在临道路、基坑侧将锚杆锚固在现有支护结构上,这样开孔桩、锚杆、现有支护三者之间就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开孔桩承受了桩后土压力,阻止桩后土向前滑动,又为锚杆提供了支撑使锚杆良好地锚固在桩体,桩提供的拉力能更好地约束桩前岩土体,为桩前岩土体稳定再加一保障。于是,临道路、基坑一侧的岩土体就被包围在开孔桩、锚杆、现在支护构成的整体体系中。桩体分担一部分土压力,减小了现有支护承受的土压力,从而达到节材、节地效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万泰建安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万泰建安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33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拍照的方法及终端
- 下一篇:一种报警与服务中心语音终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