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MIMO系统发射端预编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03398.2 | 申请日: | 2015-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2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柯峰;黄晓宇;唐大津;邓远意;麦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456 | 分类号: | H04B7/0456;H04L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mimo 系统 发射 预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MIMO系统发射端预编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采用SVD技术对信道矩阵进行分解,得到N个平行子信道,S2根据经典注水法针对第i个子信道的信噪比γi来进行功率分配,得到功率分配矩阵ΣCWF,S3根据调制分集星座图旋转方法构造一个调制分集酉矩阵VM以减少星座点重叠,S4将S1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VH与S2中矩阵ΣCWF及S3中矩阵VM的乘积作为发射端预编码矩阵,即G=VHΣCWFVM,得到本发明的预编码方法,并利用该矩阵发射信号。本发明减小预编码的计算时间开销,提高信道互信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MIMO系统发射端预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多天线技术是指在无线通信的发射端或接收端采用多副天线,同时结合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实现的一种综合技术。如果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同时采用多副天线,则称为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是无线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其能在不增加带宽的前提下,利用空时分组码与空间复用码技术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MIMO系统发射端预编码技术需要发射端准确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Side Information)。对于慢变信道,如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发射端可通过反馈或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对称原则获得CSI。实际上,在3G标准WCDMA中,发射端信道状态信息(CSIT,Chanel Side Information At TheTransmitter)与接收端信道状态信息(CSIR,Chanel Side Information At TheReceiver)均可在闭环分集或发送自适应阵列技术中获得。基于此基础,发射端预编码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基于不同的设计标准,预编码技术也不同。例如,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SE)、最大信噪比准则(SNR)、最大互信息准则(MI),或者最小误码率准则(BER)等。预编码技术根据发射端的预处理方式,可分为线性预编码与非线性预编码。众所周知的是奇异值分解(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预编码技术,它通过将MIMO信道分解成等效平行子信道,并且应用发射端的功率分配技术以达到系统的最大信道容量。
目前SVD预编码技术存在着几种方法,分别是信道对角化预编码(CD,ChannelDiagonalization Precoder)、经典注水预编码(CWF,Classic Water-filling Precoder)、最大分集预编码(MD,Max Diversity Precoder)、基于调制分集的穷举预编码(MDE,Modulation Diversity-Exhaustive Precoder),还有最优预编码(OP,Optimal Precoder)等等。然而这几种预编码方法都有不足之处,例如信道对角化、经典注水和最大分集预编码虽然计算时间开销小但达到的信道互信息也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基于调制分集的穷举预编码和最优预编码虽然达到的信道互信息大但计算时间开销也大,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MIMO系统发射端预编码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MIMO系统发射端预编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SVD技术在发射端对信道矩阵H进行分解,得到N个平行子信道,所述H分解成是VH的共轭转置矩阵,二者可互相转换,ΣH表示,H的奇异值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33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