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04509.1 | 申请日: | 2015-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2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强;王良模;邹小俊;郭福祥;刘同富;张遵智;王亚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商用 发动机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保护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能使发动机在碰撞过程中下沉,减小或避免发动机侵入驾驶室,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的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碰撞安全中,驾驶室的生存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乘用车的发动机前置,也有相应的凹面设计使车辆发生碰撞时,发动机下沉或掉于地上,从而避免侵入乘员舱影响乘员的生存空间。而在普通商用车中,发动机在乘员舱的后下方,在碰撞过程,纵梁发生溃缩,发动机由于惯性作用会侵入驾驶室的地板,加大了驾驶室的变形程度,严重影响了驾驶员的生存空间。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在碰撞中,容易导致发动机直接侵入驾驶室,车辆被动安全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能使发动机在碰撞过程中下沉,减小或避免发动机侵入驾驶室,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包括纵梁内加强板、悬置支架和发动机悬置,所述纵梁内加强板一侧用于与商用车纵梁内侧固定连接,其另一侧与悬置支架的竖直臂连接,所述发动机悬置固定于悬置支架的水平臂上,其自由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所述悬置支架的竖直臂和水平臂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纵梁内加强板与悬置支架的竖直臂通过一圆柱形铰链和螺栓连接,所述铰链靠近纵梁内加强板下侧,所述螺栓靠近纵梁内加强板上侧,在纵梁内加强板上设有圆弧形诱导槽,所述诱导槽以所述铰链为圆心,起端靠近所述螺栓,终端朝向商用车前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商用车发动机下沉结构通过对纵梁内板上的圆弧形内导槽的形状以及与螺栓孔相对位置的设计,从而在车辆正常行驶时保证发动机的固定装置的结构强度,以及在车辆碰撞过程发动机按照以圆柱铰链为旋转中心,沿诱导槽的轨迹下沉,减小发动机沿着纵梁方向的位移量,减小对驾驶室地板的侵入量,增大驾驶室的生存空间,并且通过诱导槽的宽度递减,螺栓与诱导槽发生挤压,纵梁内加强板发生变形,吸收能量,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纵梁内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纵梁内加强板,2诱导槽,3悬置支架,31挡板,4橡胶块,5动机悬置,6铰链,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包括纵梁内加强板1、悬置支架3和发动机悬置5,所述纵梁内加强板1一侧用于与商用车纵梁内侧固定连接,其另一侧与悬置支架3的竖直臂连接,所述发动机悬置5固定于悬置支架3的水平臂上,其自由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所述悬置支架3的竖直臂和水平臂固定连接。
所述纵梁内加强板1与悬置支架3的竖直臂通过一圆柱形铰链6和螺栓7连接,所述铰链(6)靠近纵梁内加强板1下侧,所述螺栓7靠近纵梁内加强板1上侧,在纵梁内加强板1上设有圆弧形诱导槽2,所述诱导槽2以所述铰链6为圆心,起端靠近所述螺栓7,终端朝向商用车前方。
如图2所示,所述诱导槽2的宽度自起端至终端逐渐减小,其起端宽度等于所述螺栓7的直径。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圆弧形诱导槽2处应力集中,且刚度较低,首先发生变形,当冲击能量足够大时,螺栓7剪断螺栓孔与圆弧形诱导槽的板材,从而引导发动机沿着圆弧形诱导槽运动,控制发动机的运动轨迹,使其下沉,减小或避免发动机对驾驶室的侵入量,增大驾驶员和乘员的生存空间。且圆弧形诱导槽的宽度渐变程度决定着悬置支架对发动机惯性能量的吸收情况。
不同圆弧形诱导槽2的宽度渐变程度可以影响发动机的轨迹运行的速度以及能量的吸收。
圆弧形诱导槽2与螺栓孔9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不同车型进行设计,其决定着螺栓7剪断诱导槽与螺栓孔之间板材的最小冲击能量,即决定着发动机下沉的最小冲击能量。
作为优化,所述螺栓7为二个,与所述铰链6成等腰三角形排列。
因而,在车辆未发生碰撞时,3点式的连接布置能够保证发动机的固定牢靠有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45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四驱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系统、方法和汽车
- 下一篇:交直流两用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