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07607.0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0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富泽英久;石田斗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6/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2 | 代理人: | 汤慧华,郑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上设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尤其涉及改善了转向初期的转向感觉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是检测司机的转向操作的力矩,根据检测力矩通过电动马达而产生辅助力矩的装置。
众所周知,在这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设置利用蜗轮和蜗杆的力矩放大机构,以应对例如在转动方向盘(据え切り)(车辆停止状态中的转向操作)或突然转向时等需要大的辅助力矩的情况。
在这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有时在产生电动马达形成的辅助力矩的前后,转向力矩会产生拐点,转向力变成非线性而使转向感觉变差。
即,司机在转向初期通过该拐点时感受到通常称为“壁感”的阻力感,之后感受到转向力阶梯状变轻的被称为“抽出感”的感触,司机感受到的车辆质感就会变低。
作为像这样转向力矩发生变动的原因,可举出在马达引起的辅助力矩产生时,在蜗轮和蜗杆的啮合部(滑动部),从静摩擦状态向动摩擦过渡,摩擦系数降低的情况。
作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初期的转向感觉改善有关的现有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有如下记载,即,以在转向过渡初期及除此以外的转向状态双方获得理想的转向感觉为目的,在转向过渡初期及除此以外的转向状态下,变更用于设定目标转向力的转向力特性模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9492号公报
但是,即使像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那样,在通过控制来实现转向感觉的改善的技术中,也不可避免在转向初期产生如上所述的蜗杆部的从静摩擦向动摩擦的过渡的情况,难以完全排除其影响。
发明内容
上述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转向初期的转向感觉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如下的解决方案,解决上述课题。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根据连接有方向盘的转向轴的旋转,操纵车辆的左右前轮的转向机构;根据来自所述方向盘的转向操作,向所述转向机构赋予辅助力矩的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控制所述第一马达和所述第二马达各自产生的力矩的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开始产生所述辅助力矩时,使所述第一马达产生朝向转向操作方向侧的力矩,在检测到所述第一马达的旋转后,使所述第二马达产生所述转向操作方向的相反侧的、且比所述第一马达的力矩小的力矩。
据此,在第一马达开始旋转,蜗杆等传送机构中的摩擦从静摩擦向动摩擦过渡时,由第二马达产生抵消第一马达侧的传送机构中的摩擦力矩变化的方向的力矩,由此可以抑制转向力矩产生拐点,防止壁感或抽出感的产生而改善转向初期的转向感觉。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马达产生的力矩被设定为使得实质上与在将所述第一马达的力矩向所述转向机构传送的传送机构中产生的摩擦力矩的伴随从静摩擦向动摩擦的过渡的变化量相等。
据此,可以实质上消除传送机构中的从静摩擦向动摩擦的过渡引起的转向力矩的变化。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改善了转向初期的转向感觉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实施例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初期的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的马达力矩的推移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WR右前轮 WL左前轮
10R 右壳体 10L 左壳体
20方向盘 30转向柱
31力矩传感器 40齿条
41L、41R 拉杆
50第一齿轮轴 60第二齿轮轴
70第一马达 71传送机构
80第二马达 81传送机构
100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控制单元(EPSCU)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下解决了提供一种改善转向初期的转向感觉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课题,即,通过采用具有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两个马达的构成,并且使第一马达产生力矩,在检测到第一马达的旋转后,使第二马达产生与第一马达相反方向的且比第一马达的力矩小的力矩。
实施例
下面,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是例如设在乘用车等四轮汽车上的、司机转向(操向)前轮时产生辅助力矩的装置。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构成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76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途车
- 下一篇:一种轮对径向装置用长度可调整的连接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