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胶翼的定位切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0610.8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1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岳钦鹏;王建毅;李彬;葛娜;李元生;段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B23Q3/00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65105 | 代理人: | 周星莹;汤建武 |
地址: | 834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随钻测斜仪 扶正 器胶翼 定位 切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井用工具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胶翼的定位切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钻井定向井施工中,海蓝系列随钻测斜仪作为一种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井下无线随钻测斜仪已广泛使用,使用该随钻测斜仪时,需要将该仪器通过无磁钻铤水眼通径坐入定向接头,使测量部位置于无磁钻铤水眼通径中,现有随钻测斜仪扶正器除了作为仪器各主要部件的连接通道,还起到仪器居中和抗震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外筒外径一般为76mm,而所使用的无磁钻铤水眼通径涉及50.8mm、71.4mm、76.2mm等多种尺寸,所以在现场使用中根据无磁内径还需要对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进行人工切削,由于人工切削力度不容易掌握,同时切割尺寸精度掌握不好,致使切削部位不规则,尺寸偏差较大,甚至出现残损,导致在入井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的套筒消耗速度加快,严重时由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尺寸不合适,井下震动较大,造成随钻测斜仪损坏,影响生产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胶翼的定位切削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在现场使用中需对现有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进行人工切削,存在尺寸偏差较大,甚至出现残损导致在入井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的套筒消耗速度加快,造成随钻测斜仪损坏而影响生产进度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用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胶翼的定位切削装置,包括筒状本体、盖体和柱状内衬体;在筒状本体的上端一体固定有盖体,在盖体的中部一体固定有柱状内衬体,柱状内衬体位于筒状本体内并和筒状本体之间有间距,在筒状本体的下部沿圆周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竖直防滑切削长口。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在筒状本体的下部沿圆周均布有三个竖直防滑切削长口。
上述筒状本体的长度为140毫米至150毫米。
上述柱状内衬体的长度为60毫米至80毫米。
上述竖直防滑切削长口的长度为100毫米至120毫米。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筒状本体、盖体和柱状内衬体的配合使用,实现对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进行限尺寸切削的目的,使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准确贴合无磁钻铤水眼通径内壁下行,对随钻测斜仪起到限位抗震作用,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筒状本体,2为盖体,3为柱状内衬体,4为竖直防滑切削长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用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胶翼的定位切削装置包括筒状本体1、盖体2和柱状内衬体3;在筒状本体1的上端一体固定有盖体2,在盖体2的中部一体固定有柱状内衬体3,柱状内衬体3位于筒状本体1内并和筒状本体1之间有间距,在筒状本体1的下部沿圆周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竖直防滑切削长口4。这样,通过筒状本体1、盖体2和柱状内衬体3,对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进行限尺寸切削,使随钻测斜仪扶正器上的胶翼准确贴合无磁钻铤水眼通径内壁下行,对随钻测斜仪起到限位抗震作用,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用于随钻测斜仪扶正器胶翼的定位切削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2所示,在筒状本体1的下部沿圆周均布有三个竖直防滑切削长口4。这样,竖直防滑切削长口4便于防止周向转动与轴向摆动。
根据需要,筒状本体1的长度为140毫米至150毫米。
根据需要,柱状内衬体3的长度为60毫米至80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06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