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11098.9 | 申请日: | 2015-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4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田亚强;陈连生;宋进英;郑小平;魏英立;张宏军;高天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1D6/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芳 |
地址: | 河北省唐山***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碳硅锰系贝氏体 高强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制造业领域对各种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毫无疑问,钢铁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推动着整个材料界的发展。而贝氏体钢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它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Danemport和E.C.Bain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在钢中发现贝氏体组织以来,之后的几十年许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贝氏体理论也得到很大的进展,所以贝氏体钢的开发用用也极大的引起了社会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50年代出现了Mo-B系贝氏体钢,70年代又出现了Mn-B系空冷贝氏体钢。它们都具有优良的耐磨性,高强韧性,在矿上、电力、冶金、建材等领域的到了初步的应用,但是他们的生产工序较为复杂,生产效率低,合金元素多,生产成本高。近年来,又出现对纳米级贝氏体的研究,虽然工艺简单,添加合金元素较少,但其等温时间较长,强度高,但韧性不好,应用领域较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的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的生产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0.15~0.22%、Si1.2~1.8%、Mn1.5~1.8%、P≤0.05%、S≤0.03%,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
本发明所述高强钢的伸长率为20%~30%,强塑积为20000~30000MPa·%。
本发明方法包括热轧工序、冷轧工序和热处理工序,采用上述质量百分含量化学成分的板坯进行热轧;
所述热处理工序:冷轧工序得到的终轧板以8~12℃/s升温至780~820℃,保温1000~1800s;然后以8~12℃/s加热至950~1000℃,保温时间300~600s;最后经Q&PB处理,即可得到所述的高强钢。
本发明所述Q&PB处理过程为:盐浴淬火至400~500℃并保温180~1800s,再水淬至室温。
本发明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开轧温度1030~1080℃,粗轧道次变形量为25~45%;精轧总变形量为50%~60%,终轧温度为830~850℃。
本发明热轧工序中,热轧终轧的板厚为5~7mm;冷轧工序中,终轧板的板厚为2~3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优化起成分设计,减少添加合金元素的种类,较低的C、Mn元素含量,同时还添加一定量的Si元素,降低了生成成本。
本发明方法的热处理过程采用I&Q&PB(等温-淬火-碳分配)工艺,即通过AC1、AC3区的等温过程以及Q&PB(淬火-碳分配)工艺,实现双相区(AC1~AC3)预先Mn配分,提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改善力学性能,制备出强塑积20000~30000MPa·%的高强钢。Mn配分机制的引入,实现了淬火前奥氏体中Mn元素的聚集,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淬火后未转变奥氏体的含量,不但提高了钢的强韧性,还避免了大量添加Mn对冶炼、铸造工艺的不利影。因此,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工业化生产,添加贵金属元素少,成本较低。
本发明通过优化起成分设计,降低其原料的成本;通过两相区预先Mn配分,使奥氏体中Mn元素不均匀分布,增加淬火前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室温下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进而增加Trip效应,提高韧性和伸长率。本发明通过盐浴淬火,贝氏体区等温,工艺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等温时间短,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常规工艺中热处理工序的温度曲线图;
图2是本发明热处理工序的温度曲线图;
图3是I&Q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及合金元素分布的EPMA像;
图4是本发明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及合金元素分布的EPMA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低碳硅锰系贝氏体高强钢的生产方法采用下述工艺步骤。
(1)钢水经冶炼、铸造成坯料后,锻造成板坯;板坯中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0.15%、Si1.8%,Mn1.5%,P0.04%、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10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