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产纤溶酶的海洋放线菌株、用途以及由其制备的纤溶酶及纤溶酶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11810.5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5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董超;史延茂;米阳;侯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9/68;A61K38/48;A61P7/02;C12R1/465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侯迎新 |
地址: | 05008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产纤溶酶 海洋 放线 菌株 用途 以及 制备 纤溶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海洋放线菌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血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致死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应用的溶栓剂存在一定缺陷,有的毒副作用强,有的半衰期短,价格昂贵等,比如蝮蛇抗栓酶和蚓激酶来源紧缺、价格昂贵、不易保存,尿激酶(UK)具有出血倾向,链激酶(SK)和葡激酶(SaK)具有抗原性。因而,开发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相关药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由于海洋的高盐、低温、低营养等特殊环境,海洋微生物可产生大量化学结构新颖、甚至有特殊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放线菌是海洋微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放线菌活性物质的研究是海洋微生物产物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产生纤溶酶的海洋放线菌菌株、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及尤其制备的纤溶酶及纤溶酶的用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洋放线菌MY0504,该菌于2015年3月25日于中国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进行了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0664。
海洋放线菌MY0504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小鼠急毒实验安全无毒性,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的海洋放线菌MY0504在制备纤溶酶中的用途。
进一步的,所述纤溶酶的制备方法,如下:发酵菌接入LB海水培养基后进行发酵培养,发酵液的提取纯化获得纤溶酶;
所述的发酵菌为海洋放线菌MY0504;所述的LB海水培养基的组成为:蛋白胨10g·L-1,酵母浸粉5g·L-1,pH7.0-7.2,余量的海水或模拟海水。三角瓶培养基装量100mL/500mL,25℃培养3-4天,摇床转速140r/min,以尿激酶为标准对照,纤溶酶发酵水平约500U/mL。
进一步的,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纤溶酶,具有下述特性:
其分子量约15KD;该纤溶酶具有分子量小,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强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的纤溶酶可用于制备溶栓剂,并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链霉菌属放线菌MY0504通过液体深层发酵培养,胞外产物含有纤溶性蛋白酶,活性达到500U/mL,可以用于血栓病的治疗应用。
2、本发明的链霉菌属放线菌MY0504获得的包括菌体和胞外分泌的菌液以及仅含胞外分泌物的菌液进行小鼠急毒试验,结果安全无毒性(具体试验情况参见实施方式);同时发现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在实验和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菌株MY0504在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图2为菌株MY0504在电镜下的孢子生长状态;
图3是菌株MY0504发酵液酶活示意图;
图4是重铬酸钾对海泥菌落的抑制作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本发明为一株海洋放线菌为链霉菌属放线菌MY0504(Streptomycessp.),该菌株已于2015年3月2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No.10664,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该菌株是从渤海海域海水中筛选出的。
实施例1、菌株MY0504分离筛选
一、海水和海泥样本的保存:
海水取样每瓶200ml,先冷藏,然后每瓶分装到灭菌离心管(50ml),取一瓶进行实验,其余液氮保存,以备重复或进一步筛查。
二、样本的预处理
从不同瓶的海水样本中分别吸取1ml,每10个瓶取10ml,合并混匀,备用;海泥样本或动物带泥沙分别称重约10g混合,再与模拟海水比例1:5(W/W)混合,摇床振荡30min,备用。
三、蛋白酶菌株初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未经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18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