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复叠涡流管吸收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1958.9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0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何丽娟;潘鹏;王征;张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25/00 | 分类号: | F25B25/00;F25B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安娜 |
地址: | 01401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流 吸收 制冷系统 | ||
本发明共公开了一种自复叠涡流管低温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冷凝器、涡流管、气液分离器、冷凝蒸发器、过冷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溶液泵;发生器的第一出口与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冷凝蒸发器顺序串连;气液分离器第二出口与涡流管相连;涡流管冷端出口与过冷器相连;涡流管热端出口与冷凝蒸发器、过冷器、蒸发器顺序串连;蒸发器出口与过冷器以及冷凝蒸发器相互并连后汇入吸收器中;吸收器出口与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顺序串连;该制冷系统制冷效果好,节能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具体来讲是一种自复叠涡流管吸收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生物工程、制药、食品加工和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废热余热,余热资源充足,但能量密度低,能量利用率低,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吸收制冷循环具有较高的热转换效率,可有效利用太阳能热、地热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废热等低品位能源制取所需冷量,可有效节省高品位电能。然而传统低品位热源驱动的吸收制冷系统存在制冷效率低、不能连续稳定运行等缺陷,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涡流管吸收制冷循环来创造生产过程所需的低温环境,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节省高品位电能。
涡流管是一个结构简单,具有能量分离特性的装置。高压流体进入涡流管后,被涡流管中的喷嘴减压增速,以马赫数为1的状态进入涡流室,在涡流室中高速旋转,在热端管中分为温度不同的两个部分,即低温流体与高温流体。高温流体经过热端调节阀的边缘部分流出,低温流体碰撞热端调节阀中心部位后返流,从涡流室中冷孔板中心孔处流出。涡流管制冷可采用水蒸汽、氮气、二氧化碳或者氢氟烃类物质做制冷工质,所以涡流管制冷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涡流管能量分离现象是由法国冶金工程师Ranque发现,于1932年申请美国专利。1933年,他在法国工程热物理会议上做了有关涡流管装置及其涡旋温度分离效应的报告,由于该报告将流体滞止温度(总温)与静温的概念混淆,受到与会者的普遍质疑,当时涡流管并未引起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1946年,德国物理学家R.Hilsch从物理结构和工况条件等多方面对涡流管进行研究,证明涡流管确实存在能量分离效应,并提出初步定义制冷效应和制热效应的方法,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而随着对涡流管制冷制热机理研究不断深入,涡流管应用进一步深化。1987年,Bruno曾统计涡流管在各种特殊温度控制领域的应用将近10000个。总体上说,涡流管主要用于制冷和分离等方面,但传统涡流管制冷循环存在制冷效率较低等问题,在自行复叠制冷循环原理启发,各国提出将自行复叠制冷循环基本原理应用于涡流管制冷循环,以期解决传统喷射制冷循环所存在的制冷温度和制冷效率两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利用低品位热源制取较低冷冻温度,2002年以来陈光明等首次提出将混合工质自行复叠循环应用于吸收制冷循环,并对如图1所示的自行复叠吸收制冷循环进行深入研究。该循环以R23/R32/R134混合工质为制冷剂,DMF为吸收剂,在163.0℃热源驱动下获得了-47.2℃的制冷温度,这是目前国内外公开文献所报道吸收制冷循环的所获得最低温度。2005年,又在传统扩散吸收制冷循环基础上,提出如图2所示自行复叠扩散吸收制冷循环,初步理论分析表明该循环可获得比传统扩散吸收制冷循环更低的制冷温度。
在低品位热源温度较高且热源较充足地方,可选择利用较高温度热能驱动自行复叠吸收制冷循环获得所需制冷温度以节省高品位电能,尤其在余热充足且需要冷冻工业领域。但自行复叠吸收制冷循环发生器与吸收器之间需要较大压差,溶液循环倍率高,溶液泵输送溶液耗电量大,约占总能耗1/4,导致传统自行复叠吸收制冷系统的能耗高和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低温低品位热源驱动的自复叠涡流管吸收制冷系统,该系统虽然消耗较少的机械功,但可实现低温冷冻效果。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未经内蒙古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19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