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阶梯式水解提高污泥预处理效率和脱水效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3992.X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4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和;刘宏波;王元元;符波;马惠君;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柳春琦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预处理 水解 污泥 阶段处理 脱水效果 分阶段 阶梯式 回收 释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污泥中碳源结合强度,通过逐步提高水解强度对污泥进行分阶段的处理,并且在各阶段结束后,先对释放的碳源进行回收,再进行下一阶段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以及资源化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阶梯式水解释碳提高污泥预处理效率和脱水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与处置是中国目前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脱水污泥产量近2200万吨,预测到2015年末至少达到2615万吨。厌氧消化是污泥减量化、稳定化与资源化的重要技术,但胞外多聚物和凝聚作用和微生物细胞壁的保护作用,使水解成为污泥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为促进污泥水解,人们对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加热法、投加化学药剂法(加酸、加碱)、机械破碎法、冷冻法和生物水解法等。
但是传统的单一强度的预处理方法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污泥水解过程能源和物质消耗过大,需要将污泥微生物的细胞破解,就必须外加一定强度的水解力,如高温、强碱等。(2)水解方式过于单一,与污泥成分的复杂性不相匹配,能量和物质浪费严重。采用单一强度的水解方式,一方面导致结合力大的污泥碳源不能有效地释放;另一方面,对于结合力弱的污泥碳源,高强度水解,浪费了能量,甚至使部分已释放的碳源重新转化为不可利用的物质,如类黑精等。(3)污泥水解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蛋白质等物质,使污泥粘度增大,较难脱水,导致碳源回收率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根据污泥中碳源的赋存形式,选择相应强度的预处理条件,促使污泥中的碳源由胞外到胞内逐步释放和回收,达到了节能降耗、提高水解效率,以及改善预处理污泥脱水效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阶梯式水解释碳提高污泥预处理效率和脱水效果的方法,根据污泥中碳源的赋存形式,选择相应强度的预处理条件,促使污泥中的碳源由胞外到胞内逐步的释放和回收,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预处理效率和改善预处理污泥脱水效能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I阶段:选择较温和的预处理条件,促使游离在污泥中的碳源得到较好的释放。II阶段:选择稍强的预处理条件,促使与微生物细胞结合较弱的碳源(如疏松性EPS)得到较好释放。III阶段:进一步加强水解强度,促使与微生物细胞结合较强的碳源(如紧密性EPS)得到较好释放。IV阶段:接着加强水解强度,促使存在于胞内的碳源得到较好的释放。而且,各阶段末先对其所释放的碳源进行回收,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水解释碳。
与传统的单一强度的预处理方法相比,本发明有如下优点:(1)根据污泥碳源的存在形式,选择针对性的预处理条件,既避免了能量的浪费,又促使污泥中的碳源较为充分的释放,提高了预处理效率。(2)通过分阶段的释放和回收碳源,避免了单一强度预处理所释放的蛋白质等物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恶化,增强了预处理污泥的脱水性能,提高了释放碳源的回收率。(3)通过对所释放的碳源进行阶梯式的回收,避免了已经释放碳源的过度水解,减少了难降解副产物的形成,提高了释放碳源的整体品质。
更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以下各项:
1.污泥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污泥中碳源结合强度,通过逐步提高水解强度对污泥进行分阶段的处理,并且在各阶段结束后,先对释放的碳源进行回收,再进行下一阶段处理。
2.第1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I阶段:选择较温和的条件处理污泥,促使污泥中的游离碳源得到释放;II阶段:选择比I阶段更强的条件处理污泥,促使与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结合较弱的碳源得到释放;III阶段:选择比II阶段更强的条件处理污泥,促使与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结合较强的碳源得到释放;IV阶段:选择比III阶段更强的条件处理污泥,促使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内的碳源得到释放,
其中在各阶段结束后对处理的污泥进行泥水分离以回收所释放的碳源,然后将所得的残渣用于下一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39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