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致发光纱线及摩尔斯码的蜀绣防伪绣布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7040.5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78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敏;李梓君;赵睿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13/00;D05C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光致发光 纱线 摩尔 蜀绣 防伪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蜀绣绣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光致发光纱线及摩尔斯码的蜀绣防伪绣布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蜀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它具有数千年历史,技艺精湛,外观精美,自古就获得“蜀中之宝”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蜀绣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乃至存在以其他绣种或机绣冒名蜀绣的问题,这些现象不仅玷污了蜀绣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声名卓著的工艺品的历史传承,而且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使全心投入制作的蜀绣大师、绣工的信誉遭受损失,进而损害整个蜀绣产业的名誉,扰乱了蜀绣市场。解决蜀绣产品的真伪鉴别已是蜀绣今日发展过程中的当务之急,受到了相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传统上鉴别蜀绣的方法只能通过观察其艺术造诣、织绣水平、针法等进行,这要求消费者有较高的蜀绣专业知识,而这是广大消费者无法达到的,因此,传统的鉴别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蜀绣市场,且在检验、仲裁上存在较大难度。随着近年来蜀绣的产业化,从业者逐渐采用在作品上绣出个人或企业标识,或采用包装带有防伪标签等方法来进行简单防伪,但是这些方法的缺陷是明显的:对仿冒者来说不具有技术门槛,在技术上不能真正遏制仿冒行为,而且刺绣标识容易破坏绣品画面图案布局影响作品艺术美感,而标签不能与产品紧密结合,对作为艺术品、收藏品的蜀绣作品来说并不适合。
综上所述,目前的蜀绣市场亟需一种可以规模投入使用,同时适应纺织产品特点、又不破坏蜀绣工艺品艺术风格的防伪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地在于克服现有蜀绣防伪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光致发光纱线及摩尔斯码的蜀绣防伪绣布。
本发明所述蜀绣防伪绣布,采用光致发光纱线作为可检验识别的特征纱线,普通纱线作为构成绣布的主体纱线,用特征纱线和主体纱线的排列来表示摩尔斯码所代表的刺绣者的身份信息和刺绣时间信息,使其内化到织物中,通过相应检测仪器对这种绣布进行识别检验,从而实现了对蜀绣产品进行防伪和质量跟踪的目的。
根据蜀绣绣布的特点,本发明所述蜀绣防伪绣布所用经纱和纬纱既可以为长丝,也可以为短纤纱。纱线细度为0.8tex~32tex。
根据蜀绣绣布特点,本发明所述蜀绣防伪绣布经纱全部使用蚕丝、丝光棉、尼龙、涤纶纯纺纱线做主体纱线。纬纱采用与上述经纱相同的纱线做主体纱线;光致发光纯纺纱线或光致发光纤维混纺纱线做特征纱线:当织物的经纱掩盖能力强时,用与主体纱线相同的纱线进行光致发光处理后作为特征纱线;当织物的经纱掩盖能力弱时,采用细度为2.8tex~5.6tex的尼龙、涤纶长丝进行光致发光处理,与主体纱线并捻后作为特征纱线,并捻捻度为4~9捻/10cm。
根据蜀绣绣布特点,本发明所述蜀绣防伪绣布的织物组织采用缎纹,斜纹,平纹组织。
根据蜀绣绣布的特点,本发明所述蜀绣防伪绣布经以下步骤完成。
1、织物设计
(1)防伪编码设计:将刺绣者的身份信息和刺绣时间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以字母或数字表达,再转换为摩尔斯码的“嘀”(·)、“嗒”(—)和间隔组成的排列规律;
(2)根据蜀绣绣布特点,进行织物组织设计、上机图设计、织物规格参数设计;
(3)根据步骤(1)所设计的防伪编码,设计纬纱排列顺序:规定甲色光致发光纱线代表摩尔斯码的一种基本信号“嘀”(·),乙色光致发光纤维代表摩尔斯码的另一种基本信号“嗒”(—),主体纱线作地,形成对特征纱线的间隔,字符之间为小间隔,词组之间为大间隔,大间隔的纱线根数为小间隔纱线根数的整数倍;
(4)根据步骤(3)所设计防伪信息,规定该信息均以“00”的摩尔斯码开始,以“99”的摩尔斯码结束,完成一个编码的纬纱循环。
2、织前准备
(1)将经纱按织物设计需要的根数、密度、穿入综框顺序、筘入数等工艺参数和加工工序要求进行整经、浆纱、穿经工作;
(2)将特征纱线进行光致发光处理并卷纬后,以备织造。
3、织造
(1)织造时选用有自动选纬装置的织机,设定绣布所需的上机工艺参数;
(2)将前述织物设计中的步骤(3)和(4)所设计的纬纱循环规律输入织机,使特征纱线和主体纱线按以下规律织入:在编码为“嘀”(·)时,织入甲色纱线,在编码为“嗒”(—)时,织入乙色纱线,在小间隔位置织入设计根数的主体纱线,重复上述步骤至该词组结束,在大间隔位置织入设计根数的主体纱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70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铜氨丝与粘胶交织仿真丝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复合纤维纺织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