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9963.4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1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斌;胡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会粤新热电联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3/00 | 分类号: | F01K13/00;F01K25/00;F01K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地址: | 5291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 系统 | ||
1.一种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所述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发电循环、第二发电循环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发电循环、第二发电循环使用并联的加热介质供给管路、加热介质输出管路、冷却介质供给管路以及冷却介质输出管路;所述第一发电循环为主发电系统,其具有高压涡轮机以及中压涡轮机;第二发电循环为从发电系统,其具有高压涡轮机;所述控制器根据加热介质以及第一发电循环和第二发电循环的工作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电循环中高压涡轮机以及中压涡轮机中的至少一个启动,并且控制所述第二发电循环的高压涡轮机启动或者关闭;其中,当供给加热介质的温度从低向高增加时,涡轮机的控制步骤包括:1)启动高压涡轮机;
2)比较加热介质供给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与加热介质排出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的差值△Th与温度差阈值Sth的大小,如果△Th<=Sth,进入步骤21;如果△Th>Sth,进入步骤22;
21)比较第一发电循环发电机输出功率W1与Sp1的大小,其中Sp1为第一发电循环高压涡轮机对应的优化功率阈值,如果W1>=Sp1,进入步骤2);如果W1<Sp1,进入步骤211);
211)关闭第一发电循环的高压涡轮机,启动第一发电循环的中压涡轮机,进入步骤212);
212)比较加热介质供给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与加热介质排出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的差值△Th与温度差阈值Sth的大小,当△Th>Sth时,进入步骤213);
213)启动第二发电循环,进入步骤214);
214)比较加热介质供给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与加热介质排出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的差值△Th与温度差阈值Sth的大小,当△Th>Sth时,进入步骤215);
215)启动第一发电循环的高压涡轮机;
22)启动中压涡轮机,进入步骤221);
221)比较加热介质供给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与加热介质排出温度检测器的检测值的差值△Th与温度差阈值Sth的大小,当△Th>Sth时,进入步骤222);
222)启动第二发电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介质供给管路将加热介质从干路分别通过支路输送到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的蒸发器,从而加热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中的工作介质,所述工作介质驱动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的涡轮机运动,从而驱动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的发电机进行发电;从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输出的加热介质,汇合到加热介质输出管路的干路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供给管路将冷却介质从干路分别通过支路输送到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的冷凝器,冷却从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涡轮机排出的工作介质;从第一发电循环以及第二发电循环输出的冷却介质,汇合到冷却介质输出管路的干路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电循环的高压涡轮机以及中压涡轮机通过转轴与发电机耦合,从而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电循环蒸发器工作介质的出口管路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高压涡轮机的工作介质入口相通,另外一路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中压涡轮机的工作介质入口相通;所述高压涡轮机的工作介质出口管路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中压涡轮机的工作介质入口相通,另外一路通过第四阀门与冷凝器的入口相通;所述中压涡轮机的工作介质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电循环的加热介质入口管路设置加热介质截断阀,冷却介质入口管路设置冷却介质截断阀,所述控制器根据加热介质以及第一发电循环和第二发电循环的工作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加热介质截断阀以及冷却介质截断阀的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会粤新热电联供有限公司,未经新会粤新热电联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996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