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分离报警与集合控制模组和超感知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20851.0 | 申请日: | 2015-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7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曹树槐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树槐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W4/00;G08B2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分离 报警 集合 控制 模组 感知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软件与通信接口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设计、ET可追溯性信息技术(含ET系统及ET通信信息技术),以及小五金件制造、皮具箱包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据信息的传递,每个人都可以随机地与互联网上的N个接触点取得数据信息交互,显然,当每个人身边的物品都接入到互联网之后,它们之间就存在数据信息交互,就目前而言,这种交互更多的是互联网上的N个接触点主动向物品发出的信息交互(例如信息侦测、网络攻击、远程控制或盗取)。
显然,上述所指的信息交互所用的工具,在产业上可能更多地倾向于某种移动终端(一般地,俗称“手机”)。
移动电话发展到智能手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产物之一,在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共同推动发展下,人们身边的物品联接到互联网,面临的是N对N的时空随机变换的数据信息交互形态,其安全性和准确性必然是一项即将面临并且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就目前单一手机使用者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交互状况来看,非对称、时空隔离以及诚信问题都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多发的重要症结。
因此,可以预见,单一的智能手机并不能安全有效地、完整地承担起物联网数据信息交互的工具角色。
一种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技术形态是N11N,用于取代常规思路的N1N(俗称的:互联网节点N-智能手机-物件N)。
上述的N11N技术形态,可能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互联网节点N-手机-智能钱包-物件N。
所述的实现方式中,互联网节点N-手机之间的数据信息交互,已经在产业上初具规模,但尚有许多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所述的实现方式中,手机-智能钱包-物件N之间的数据信息交互,需要由以下背景技术作支撑:
(1)物品识别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的自动识别技术有图像特征识别、条码、磁卡、射频识别、红外识别、指纹识别或其它生物识别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RFID技术的优点在于:非接触识别、自动化、批量化、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目标、操作便捷、低频短距离RFID技术具有不怕油渍、灰尘等恶劣环境的优点、高频长距离RFID技术可识别达几十米,可用于跟踪托盘、车辆、动物等目标。此外,RFID还具有全天候性、安全不易攻击的可靠性、易编写修改等等优点。RFID技术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运用于物品跟踪、追溯、防伪、防盗系统、自动生产线、图书管理、动物识别、门禁管理、停车场和关卡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控制等领域。
RFID系统解决方案构成及技术特性:
常见的RFID系统解决方案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标签天线、读写器、读写器天线、控制模块、接口模块、数据管理系统等7大部分组成。按照标签的供电方式可划分为有源RFID系统和无源RFID系统,对应的RFID标签可分为有源标签(由标签上的自带电池供电)和无源标签(标签不带电池,能量由读写器发射的射频信号提供)两种。按照耦合方式的不同,无源RFID系统可分为电感耦合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两种。
RFID技术按信号类别可分为:长波(频率:低于135KHz)、短波(高频,即HF,频率:13.56MHz)、超短波(超高频,即UHF,频率:900MHz左右)、微波(频率:2.45GHz),它们的读取范围分别为:<10cm、<1m、10m左右、2m左右。
对于不同频段RFID系统的优缺点,仅本发明主要使用的UHFRFID频段(特别地,也可能采取低、中、高、超频或微波段RFID技术组合应用的方式,以提高发射电磁脉冲的绕障、穿透和抗干扰能力,以提高读写器对标签侦测/读取数据的可靠度)列举如下::优点是识别距离远、天线尺寸小、传输速度快、非视距识别和定向识别,缺点是各国都有不同的频段管制,对人体的伤害还难以定论,发射功率受限,受某些材料影响较大。
(2)无线通信频段规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树槐,未经曹树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08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梯对重安全钳连杆机构
- 下一篇:电梯安全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