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22259.4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8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雷艺学;吴宽;江明;郑倩;张晨璐;张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6 | 分类号: | H04W48/06;H04W48/08;H04W7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2d 通信 远端 终端 准入 控制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其中,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包括:中继终端在接收到远端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时,检测所述中继终端的状态及能力信息;根据所述状态及能力信息,判断所述中继终端是否能够对所述远端终端进行资源调度和准入控制,以得到所述中继终端的能力标识;将所述能力标识上报至基站,以供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能力标识和所述基站的通信资源的使用情况,确定对所述远端终端进行资源调度和准入控制的设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的准入控制问题和资源调度问题,确保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能够进行D2D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一种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终端直连通信技术(Device to Device,即D2D)是指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之间可以进行直接通信,而不需要经过基站(eNB)等设备的传输或转发,D2D通信可以部署在蜂窝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和/或网络覆盖范围外。
UE-TO-NW(UE-to-Network)中继是在D2D通信中引入的新特性,具有灵活部署的优点,能够在不增加现有网络设备的情况下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在商用通信甚至公共安全通信(如地震、战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目前,3GPP将D2D通信中UE之间的链路定义为副链路(Side link),具体如图1所示,当远端UE处于基站的网络覆盖范围外时,无法与基站建立良好连接,但是却能够与临近的网络覆盖范围内的中继UE建立良好的D2D通信,因此,远端UE可以通过中继UE与基站或其他网络节点相连接。同时,3GPP定义了以下两种资源分配方式:
方式一:在RRC连接状态下,UE向eNB请求传输资源,eNB根据UE的上报信息为UE调度资源,此种方式不需要资源池;
方式二:UE从资源池中自主地选择传输资源,此时需要预配置的资+源池或eNB配置的资源池。
当UE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时,可以根据eNB配置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进行资源分配;并且在采用方式二时,资源池信息由eNB通过发送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信令来进行设置,并将该资源池信息通过广播的方式告知覆盖范围内的UE。
有中继能力的UE在初始化成为中继UE并被远端UE选中之后,需要与远端UE建立连接。而由于远端UE的能力和无线资源的限制,需要解决中继UE与远端UE在连接建立中的准入控制问题,而相关技术中并未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远端UE在与中继UE建立连接时的准入控制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提出了一种新的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案,有效解决了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的准入控制问题和资源调度问题,确保远端终端与中继终端能够进行D2D通信。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适用于处于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中继终端,包括:在接收到远端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时,检测所述中继终端的状态及能力信息;根据所述状态及能力信息,判断所述中继终端是否能够对所述远端终端进行资源调度和准入控制,以得到所述中继终端的能力标识;将所述能力标识上报至所述基站,以供所述基站根据所述能力标识和所述基站的通信资源的使用情况,确定对所述远端终端进行资源调度和准入控制的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22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