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23260.9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6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董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黄英华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聚丙烯纤维 混凝土 纤维 体积 方法 | ||
一种检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的方法,选取样品,并测得样品体积,对样品进行破碎研磨,冲洗注水后进行搅拌,待一个搅拌周期后,观察聚丙烯纤维是否全部悬浮于溶液表面,对未分离开的聚丙烯纤维进行针对式搅拌,待所有聚丙烯纤维全部悬浮于溶液表面后,晒干称重,从而得到聚丙烯纤维的体积率。本发明的效果和优点是,检测过程中避免了纤维损失,提高了纤维体积率定量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检测聚丙烯纤维混凝 土纤维体积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在纤维混凝土中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在外力作用下水泥基料中裂缝的扩展。在受荷(拉、弯)初期,水泥基料与纤维共同承受外力,而前者是外力的主要承受者;当基料发生开裂后,横跨裂缝的纤维成为外力的主要承受者。若纤维的体积掺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整个复合材料可继续承受较高的荷载并产生较大的变形,直到纤维被拉断或纤维从基料中被拨出,以致复合材料破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纤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与抗弯极限强度,尤以韧性提高的幅度为大。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是60年代末国外开发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它具有能防止或减少裂缝、改善长期工作性能、提高变形能力和耐久性等优点因而在军事、交通、房建、机场、水利等类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从90年代初首先在道路、桥梁和房建工程中应用此类材料,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水利工程部门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还只停留在试验阶段,仅有的一点试验成果也很不系统完整,影响了这一新材料在水利工程上的开发应用。在新世 纪到来之际,水利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产业,水利部门不仅要以更快的速度建设更多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工程质量上也要满足更高的建设标准,要求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工程对混凝土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技术难度高的新工程结构,带来了水工混凝土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我国近十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面板坝以及许多板式结构的防裂问题、许多挡水、隔水结构的混凝土提高防渗性能的问题以及高坝建设带来的高速水流冲刷磨损问题等等。 这些都要求提高水工混凝土的抗渗、防裂、耐磨、抗冲击、韧性、耐久性等综合性能。为了适应我国水利工程快速发展的形势,提高工程质量和长期效益,开展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有关性能及其在水利工程上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的方法,达 到准确检测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分析结构的抗裂能力,结构的防水抗渗能力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检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纤维体积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1)通过混凝土钻孔取芯机,选取样品,并用烧杯利用排水法测得样品体积;
2)将上述样品晒干后,放入混凝土碎末承装器皿中,并用电镐对样品进行初步破碎,再用铁 锤进行研磨,保证样品的粒度小于0.5mm;
3)将上述研磨后的颗粒粉末全部倒入玻璃器皿中,并用水冲洗两次电镐,铁锤,混凝土碎末承装器皿,冲洗后的水也倒入玻璃器皿中,形成水溶液;
4)向盛有颗粒粉末水溶液的玻璃器皿中再次注入水,总水量大约至玻璃器皿容积的2/3处, 注水速度不可超过1L/min;
5)将实验室搅拌器固定在水溶液中,搅拌位置在水溶液的上中下3层,每层的搅拌时间达到 3分钟以上,搅拌速度不可超过100r/min,搅拌次序为下、中、上、中、下,记为一个搅拌 周期;
6)待一个搅拌周期后,观察聚丙烯纤维是否全部悬浮于溶液表面,若仍存在未分离开的聚丙 烯纤维,对未分离的聚丙烯纤维采用玻璃棒进行针对式搅拌,再重复步骤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32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