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场核磁共振岩石有机质检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25002.4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2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廖广志;杜群杰;肖立志;李新;朱明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宋扬,黄健 |
地址: |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磁共振 岩石 有机质 检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低场核磁共振岩石有机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岩石发送至少一个第一核磁脉冲序列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核磁脉冲序列,其中,所述第一核磁脉冲序列在时序上依次包括至少一个编辑脉冲、以及用于采集反馈信号的采集脉冲,所述编辑脉冲包括相位相反的第一90度脉冲和第二90度脉冲,所述采集脉冲为第三90度脉冲,所述采集脉冲与所述第一90度脉冲的相位相同,所述第二核磁脉冲序列为自由感应衰减FID脉冲序列;
接收所述岩石中的氢核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核磁脉冲序列和所述第二核磁脉冲序列产生的第一反馈信号和第二反馈信号;
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所述氢核相对含量用于表征所述岩石中的有机质的含量;
其中,在所述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岩石发送至少一个第三核磁脉冲序列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核磁脉冲序列,其中,所述第三核磁脉冲序列为自旋回波CPMG脉冲序列,所述第四核磁脉冲序列为二次编辑自旋回波BE-CPMG脉冲序列;
接收所述岩石中的氢核分别根据所述第三核磁脉冲序列和所述第四核磁脉冲序列产生的第三反馈信号和第四反馈信号;
相应的,所述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包括:
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四反馈信号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所述岩石中的氢核的第一弛豫谱;
对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三反馈信号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所述岩石中的氢核的第二弛豫谱;
对所述第一弛豫谱和所述第二弛豫谱进行积分分析和统计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编辑脉冲为具有预设数量的、在时序上循环设置的编辑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90度脉冲和所述第二90度脉冲在时序上具有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所述至少一个编辑脉冲与所述采集脉冲在时序上具有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4.一种低场核磁共振岩石有机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岩石发送至少一个第一核磁脉冲序列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核磁脉冲序列,其中,所述第一核磁脉冲序列在时序上依次包括至少一个编辑脉冲、以及用于采集反馈信号的采集脉冲,所述编辑脉冲包括相位相反的第一90度脉冲和第二90度脉冲,所述采集脉冲为第三90度脉冲,所述采集脉冲与所述第一90度脉冲的相位相同,所述第二核磁脉冲序列为FID脉冲序列;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岩石中的氢核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核磁脉冲序列和所述第二核磁脉冲序列产生的第一反馈信号和第二反馈信号;
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所述氢核相对含量用于表征所述岩石中的有机质的含量;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分析模块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之前,向所述岩石发送至少一个第三核磁脉冲序列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核磁脉冲序列,其中,所述第三核磁脉冲序列为CPMG脉冲序列,所述第四核磁脉冲序列为BE-CPMG脉冲序列;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岩石中的氢核分别根据所述第三核磁脉冲序列和所述第四核磁脉冲序列产生的第三反馈信号和第四反馈信号;
相应的,所述分析模块,具体用于:
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四反馈信号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所述岩石中的氢核的第一弛豫谱;
对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三反馈信号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所述岩石中的氢核的第二弛豫谱;
对所述第一弛豫谱和所述第二弛豫谱进行积分分析和统计分析,得到所述岩石的氢核相对含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编辑脉冲为具有预设数量的、在时序上循环设置的编辑脉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90度脉冲和所述第二90度脉冲在时序上具有第一预设时间间隔;
所述至少一个编辑脉冲与所述采集脉冲在时序上具有第二预设时间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500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灌喂器
- 下一篇:一种电路板银浆灌孔导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