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28424.7 | 申请日: | 201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芦国齐;李永茂;王国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8 | 分类号: | C21D1/18;C21D1/60;C21D1/58;C21D9/28;C22C38/2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42 crmo 零件 淬火 热处理 工艺 | ||
1.一种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包括装炉工序、淬火工序、淬火冷却工序及回火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冷却工序中采用双介质冷却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炉工序中,将所述42CrMo轴类零件按顺序放入热处理炉的有效加入区内,打开开关;
所述淬火工序中,对所述42CrMo轴类零件开始进行淬火处理,在淬火操作中,所述淬火加热温度为830℃~850℃,并根据淬火保温时间公式t=α·κ·H确定保温时间,其中t:保温时间(min),α:钢在气体介质中加热时的保温系数(min/mm),κ:零件装炉方式调整系数,H:零件有效厚度(mm);
所述淬火冷却中,加热保温完成后进入淬火冷却工序,所述冷却介质为氯化钠溶液及机油,所述冷却时间为t(s)=K·D,其中D为工件最易开裂处的厚度,K为常数;
所述回火工序中,所述42CrMo轴类零件在淬火处理后及时进行回火工序,42CrMo轴类零件回火温度以硬度和机械性能确定;回火加热完毕后,对所述42CrMo轴类零件进行回火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42CrMo轴类零件含有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C0.38~0.45%,Si0.20~0.40%,Mn0.50~0.80%,Cr1.00~1.20%,Mo0.18~0.25%,P≤0.04%,S≤0.04%,Cu≤0.3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冷却工序中,所述氯化钠溶液浓度为5~15%,当进行淬火工序时,所述42CrMo轴类零件首先吊入浓度为5~15%的氯化钠溶液冷却槽中进行冷却,后从装有氯化钠溶液的冷却槽中吊出,并立即吊入油槽中进行淬火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工序中,淬火工序采用阶梯升温的方式;在升温中途进行一次650℃的保温,或利用较低的加热速度100℃/h,而不进行中间保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工序中,当零件有效厚度H≤50mm时,所述零件在780~900℃气体介质中加热时的保温系数为1.5~1.8;当零件有效厚度H>50mm时,所述零件在780~900℃气体介质中加热时的保温系数为1.5~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的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冷却工序中,当工件最易开裂处的厚度D<25mm时,所述常数K为0.2~0.3s/mm;当工件最易开裂处的厚度25≤D<30mm时,所述常数K为0.5~0.6s/mm;当工件最易开裂处的厚度30≤D<60mm时,所述常数K为0.7~0.8s/mm;当工件最易开裂处的厚度D≥60mm时,所述常数K为0.8~1.0s/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火工序中,42CrMo轴类零件回火温度以硬度和机械性能来确定,回火温度为:当零件的轴直径d为160mm<d≤250mm,且抗拉强度Rm为750~900Mp,硬度HB为240~270时,回火温度为640℃;当零件的轴直径d为100mm<d≤160mm,且抗拉强度Rm为800~950Mp,硬度HB为260~290时,回火温度为62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火工序中,回火加热时间为同种加热介质中,淬火加热时间的1.2~1.5倍;所述回火冷却方式为空冷或水冷方式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42CrMo轴类零件双介质淬火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处理炉为台车式箱式空气电阻炉,所述设备等级为V级,控温精度为±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842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音簧铜
- 下一篇:高炉料罐称量系统吹扫装置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