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微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28461.8 | 申请日: | 2015-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54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初立秋;高达利;张师军;郭梅芳;徐萌;尹华;施红伟;徐耀辉;吕明福;徐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L23/06;C08K13/02;C08K3/26;C08K5/526;C08K5/134;C08L7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组合物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熔融指数 烯烃共聚 乙烯 微孔膜 聚乙烯微孔膜 功能性填料 拉伸倍率 成膜性 成膜 拉伸 平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微孔膜。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以及功能性填料;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A为0.01‑3.5g/10min,密度ρA为0.880‑0.936g/cm3;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B为3.6‑9.9g/10min,密度ρB为0.910‑0.930g/cm3;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I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880‑0.930g/cm3。将该聚乙烯组合物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聚乙烯微孔膜时,拉伸倍率大、成膜速率高,成膜性非常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微孔膜。
背景技术
微孔膜是一种以热塑性塑料为基体,填充高含量的无机粒子的复合材料,经压延、流延、吹膜等方法制成薄膜,然后进一步通过单轴或双轴拉伸得到孔径细小且相互贯通的微孔薄膜材料。微孔膜仅能让分子结构较小的水蒸气分子透过,而无法让呈聚集状态的水滴渗透通过,因此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点,从而能够达到防水透湿的效果,因此微孔膜也称为透气膜。
理论上,热塑性塑料均可作为透气膜材料的基体树脂。而由于聚乙烯具有手感舒适柔软、韧性好的特点,因此,将聚乙烯作为透气膜基体树脂材料广泛使用,特别是用来生产一次性卫生用品、防水透湿材料等相关产品。
CN1281870A公开了一种具有优良的加工性和渗透性的微孔膜组合物,该组合物中同时含有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乙烯-丙烯共聚物以及其他聚烯烃树脂,虽然该微孔膜组合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微孔膜的物理性能,但其组分种类多,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差,不利于性能的明显改善,并且产品的稳定性不容易控制。CN1668689A公开了一种采用聚合方式生产双峰聚乙烯合成物作为微孔膜基体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对设备及工艺的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产品性能可调范围小,灵活性不够。CN101591458A公开了一种微孔膜的生产方法,该微孔膜的树脂基体材料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主,并辅以低密度聚乙烯以改善高填充微孔膜产品的加工性能,特别是茂金属催化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产品,由于其分子量分布较窄,加工性能较差,更需要添加低密度聚乙烯来改善加工性能。然而,低密度聚乙烯的加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微孔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同时,加工助剂含氟聚合物的加入也会进一步增加最终产品的成本。此外,由于在该树脂基体材料中添加了大量的碳酸钙等无机填料,通过吹膜法制备的微孔膜的均匀性较差,而通过平膜单向拉伸方法所得到微孔膜的力学性能较差,常常需要同聚丙烯无纺布复合使用。
双向拉伸聚乙烯(Biaxially Oriented Polyethylene,BOPE)微孔膜是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聚乙烯(PE)树脂经双向拉伸工艺成型的薄膜材料。在BOPE微孔膜的成型加工过程中,薄膜经拉伸处理后,PE大分子链和结晶结构发生高度取向,从而显著提高了薄膜的拉伸强度,降低了拉伸断裂伸长率,并使得薄膜的雾度更低、光泽度更高且透明性更好。此外,与现有技术的挤出吹塑工艺和挤出流延工艺制备的聚乙烯薄膜制品相比,BOPE微孔膜具有力学强度高、抗穿刺和抗冲击性能好、光学性能优良、节能环保等优势。因此,BOPE薄膜可被广泛用于包装袋、重包装袋、真空热封膜、低温包装膜、复合膜、医药卫生用品、农用膜等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84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和抗静电薄膜
- 下一篇:一种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