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28857.2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1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黄家奇;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K13/06;C08K9/06;C08K9/04;C08K3/34;C08K5/09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金玲;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p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英文名称为Polypropylene,简称PP,其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分子量在8-15万之间,从而赋予它良好的抗热和抗溶剂性。
硅灰石是一种三斜晶系,细板状晶体,集合体呈放射状或纤维状,其吸油性低、电导率低、绝缘性较好,主要用作高聚物基复合材料的增强填料。
由于PP和硅灰石的相容性较差,将两者直接复合在一起得到的复合材料物理性能较差,严重地限制了PP复合材料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PP和硅灰石之间的相容性,得到物理性能优的PP复合材料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物理性能优的PP复合材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PP复合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
其中所述PS-硅灰石材料具有以硅灰石为核,以PS为壳的核壳结构。
聚苯乙烯英文名称为Polystyrene,简称PS,其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加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
本发明的PP复合材料采用核壳结构的PS-硅灰石材料,以非极性的PS为壳使得在接触界面与PP有很好的相容性,而作为核的硅灰石贡献二维平面增强作用,这样很好地解决了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俱优。
优选地,所述PS-硅灰石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
上述过硫酸盐更优选地可为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钠。
更优选地,所述硅烷偶联剂为KH550、KH560、KH570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硅烷偶联剂通式为:Y-SiX3,其中,X是与Si原子相连且能水解的基团,如烷氧基,酰氧基,羟基等;Y表示能与有机基体反应的官能团,如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等,由于硅烷偶联剂在同一个分子中具有这两类化学基团,因此它既能与硅灰石中的OH基团反应,又能与PS中的C=C双键作用起到偶联的功效,这样很好地解决了PS和硅灰石的相容性问题。
优选地,所述抗氧剂为三(2,4-二叔丁基)亚磷酸苯酯(简称Irganox168)、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简称Irganox1010)和1,3,5-三甲基-2,4,6-(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基)苯(简称Irganox1330)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抗氧剂有利于防止原料在挤出机里高温环境下被黄化,润滑剂有利于降低聚合物分子间内聚力的作用,从而改善塑料熔体的内摩擦生热。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P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称取重量份为70份-80份的PP、20份-30份的PS-硅灰石材料、0.3份-0.7份的抗氧剂和0.1份-0.3份的润滑剂混合并搅拌,得到混合料,其中,所述PS-硅灰石材料具有以硅灰石为核,以PS为壳的核壳结构,PP可在100℃下干燥烘干2小时;
(2)将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料经熔融反应后挤出造粒,即得到PP复合材料。
该方法工艺简单且易于实现。
优选地,步骤(1)中的搅拌的时间为8min-12min。
优选地,所述步骤(2)具体为:
将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料混投入到双螺杆挤出机的料斗中,经熔融反应,然后挤出、造粒,即得到PP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包括顺次排布的六个温度区,第一温度区的温度为120℃~150℃,第二温度区的温度为180℃~230℃,第三温度区的温度为180℃~230℃,第四温度区的温度为200℃~230℃,第五温度区的温度为200℃~230℃,第六温度区的温度为200℃~230℃,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机头温度为180℃~230℃,螺杆转速为120r/min~300r/min。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PS-硅灰石材料按如下方法制备:
(a)称取重量份为0.2份-0.3份的硅烷偶联剂和20份-30份的硅灰石混合并搅拌,得到硅灰石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88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跟踪用户终端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更新移动终端注册号码的方法及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