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31764.5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547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霞;王国清;王申祥;郏景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9/16 | 分类号: | C10G9/16;C10G9/20;C07C11/04;C07C4/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镍铬合金 炉管 裂解炉 保温 强化传热构件 运转周期 低氧 压气 | ||
本发明涉及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领域,公开了一种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低氧分压气体气氛下,以55‑150℃/h的第一升温速度将镍铬合金炉管升温至550‑700℃,并保温5‑50小时,再以低于150℃/h的第二升温速度将镍铬合金炉管升温至750‑1100℃,并保温5‑100小时,然后以低于150℃/h的降温速度将镍铬合金炉管降温至40℃以下;其中,所述镍铬合金炉管内设置有强化传热构件。通过使用本发明方法处理得到的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能够显著延长裂解炉的运转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乙烯是石油化工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目前生产乙烯的方法以管式炉裂解技术为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乙烯的生产过程中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是裂解装置在服役过程中的结焦和渗碳。在裂解过程中的结焦会使炉管内径变小,管内压降增大,缩短裂解炉的运行周期;当管壁温度达到允许极限或压降达到一定程度时,需停炉进行清焦作业。炉管内壁结焦阻碍裂解反应的正常进行,影响乙烯收率,降低生产效率,而且高温下容易促使炉管内壁渗碳,导致炉管材料性能弱化。
目前,为保证乙烯裂解炉管的高温强度,裂解炉辐射段炉管通常为镍铬合金管,所用材质主要由Fe、Cr、Ni等元素组成,同时含有Mn、Si、Al、Nb、Ti、W、Mo等微量元素。已有研究表明,在高温下,Fe、Ni元素对碳氢化合物在FeCrNi合金裂解炉管表面的结焦具有显著催化作用。另外,较重的烃类原料在裂解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自由基结焦和缩聚结焦。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催化结焦,研究者尝试使用多种技术在裂解炉管内壁表面制备惰性涂层,减少烃类与裂解炉管内表面Fe、Ni活性组分的接触。
加拿大NOVA化学公司公开了一系列在低氧分压气氛下处理裂解炉管内表面得到铬锰尖晶石氧化膜的专利,包括US5630887、US6436202、US6824883、US7156979、US7488392等。公开材料显示,该技术在以乙烷、丙烷等轻烃为原料的气体裂解炉展示了良好的抑制结焦效果,但是在液体原料裂解过程中抗结焦效果较差。因为气体裂解炉的结焦以催化结焦为主,氧化膜会将炉管中具有催化结焦活性的Fe、Ni元素与烃类结焦源隔离。而对于以石脑油、柴油等为原料的液体裂解炉而言,虽然其结焦也是以催化结焦为基础,但是缩聚结焦占总结焦量的50%以上,其中缩聚结焦能完全将氧化膜覆盖。因此,氧化膜在液体裂解炉管中只在炉管服役初期有效,因为这时的氧化膜还没有被缩聚结焦覆盖,而当裂解炉运行到中后期,氧化膜则不能发挥它的功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裂解炉运转周期显著延长的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裂解炉用镍铬合金炉管的处理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低氧分压气体气氛下,以55-150℃/h的第一升温速度将镍铬合金炉管升温至550-700℃,并保温5-50小时,再以低于150℃/h的第二升温速度将镍铬合金炉管升温至750-1100℃,并保温5-100小时,然后以低于150℃/h的降温速度将镍铬合金炉管降温至40℃以下;其中,所述镍铬合金炉管内设置有强化传热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在低氧分压气体气氛下处理镍铬合金炉管,在其内表面形成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惰性保护膜,抑制或减缓催化结焦现象。同时,在炉管内部加入强化传热构件,改变流体流动状态,提高热传导系数,减少自由基结焦和缩聚结焦。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317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