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无纵梁电动汽车抗追尾及前撞的缓冲吸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32373.5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8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柳正清;蔡桂元;李双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亿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7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无纵梁 电动汽车 追尾 缓冲 装置 | ||
1.一种新能源无纵梁电动汽车抗追尾及前撞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抗前撞安全梁(1)、抗追尾安全梁(2)、一端带空心扩口面一端带正方形平板面的传导方管(3)、汽车后轮胎(4)组合而成;前安全梁(1)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罩壳(1-1)、2~2.5㎜碳纤维复合材料底梁(1-2)、蜂窝铝吸能器(1-3)组装而成;后安全梁(2)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罩壳(2-1)、3.5~4.5㎜碳纤维复合材料底梁(2-2)、蜂窝铝吸能器(2-3)组装而成;两根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导方管(3)的带空心扩口面(3-2),用螺栓紧固连接在后安全梁的底梁(2-2)上;追尾发生瞬间,汽车后轮胎(4)为后安全梁(2)的着力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能源无纵梁电动汽车抗追尾及前撞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抗前撞安全梁(1)的底梁(1-2)固定在车头内相邻钢结构件上,作为缓冲吸能的着力点,为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刚度近似于钢结构件,底梁设计厚度为2~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能源无纵梁电动汽车抗追尾及前撞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抗追尾安全梁(2)的底梁(2-2)按常规技术设计固定或支撑在汽车尾部的钢结构件上,并使安全梁能在水平方向移动60-100mm,当追尾发生时,连接底梁的传导方管(3)水平移动60-100mm后,即与轮胎外表面先线后面的密切接触,使轮胎(4)成为吸能器(2-3)溃缩变形的着力点;无追尾事故时,传导方管带平板面的一端与两后轮表面的距离为60-100mm,不影响汽车的行驶;经测算,按总重为1.5吨的小车设计,后安全梁+两根传导方管总重为9.92kg,占车重0.7%,而吸能量达到70KJ。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能源无纵梁电动汽车抗追尾及前撞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方管(3-1)由厚度为4~4.5㎜、长*宽60*60mm、一端带扩口一端带正方形平板面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制作,扩口一端为带有4个孔的扩口面(3-2),用于与安全梁底梁的螺栓孔,通过螺栓相坚固,另一端为正方形平板面(3-3),用于与后轮轮胎呈由线到面的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亿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亿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323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