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35047.X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8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简璐;赵景浩;何洪泉;杨桂英;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14 | 分类号: | H05B3/14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邓小兵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发热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材料,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石墨烯发热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暖、电加热主要有发热电缆和电热膜两种类型。其中,发热电缆是采用单根或多根合金电热丝作为发热源,高纯度、高温、电熔结晶氧化镁作导热绝缘体,无缝连续不锈钢或铜管作为护套,采用特殊生产工艺制造而成。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半透明聚酯薄膜,由可导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加工、热压在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电热膜分为用于电子电器、军事等的高温电热膜和用于民用的低温电热膜。
然而,发热电缆需要添加多根合金电热丝,并且外层需要包覆导热绝缘体,其成本偏高,而且增加自身重量,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无法使用,如家居装饰(地毯、坐垫、壁画、屏风等)、可穿戴设备(电热衣、手套等)。再者,发热电缆升温较慢,若存在局部电缆断裂,存在漏电危险,并将直接影响发热效率。低温电热膜虽能解决上述发热电缆某些不足之处,但电热膜通常采用的导电填料为石墨粉、金属粉(银粉、铝粉等)、导电炭黑,这些导电填料在电热膜中添加量都非常大,对金属粉填料而言,特别是银粉,成本较高,石墨粉和炭黑具有不稳定性,长时间使用容易老化,电弧发生变化,导致最终发热效率大幅度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技术:
中国专利号“201410457400.5”在2014年12月17日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电热膜”,其技术方案为所述石墨烯电热膜包括石墨烯膜发热层以及涂覆在石墨烯膜发热层上下两侧的绝缘保护层;其特征在于,石墨烯膜发热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将1重量份的石墨烯,5~150重量份的溶剂混合,超声分散后得到石墨烯分散液;(2)将步骤(1)得到的石墨烯分散液,以10~1000mL/h的挤出速度在一字形模口的制备装置中挤出,于10~80℃的凝固液中停留1~100秒凝固成膜,干燥后得到石墨烯膜发热层;所述步骤(1)的溶剂主要由水、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二甲亚砜、吡啶、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丁酮、乙二醇、二甘醇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按照任意配比混合组成;所述步骤(2)中的一字形模口的制备装置为长方体结构,中间开有一个逐渐变窄的一字形模口;所述步骤(2)的凝固液主要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乙二醇、环己酮、丙三醇、乙酸丁酯、丙二醇、醋酸正丙酯、乙酸、丙三醇、异丁醇、乙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按照任意配比混合组成。但该专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利用氧化石墨烯(rGO)制备电热膜,涉及氧化石墨烯还原过程,该还原过程比较繁琐,且被还原所得的氧化还原石墨烯(rGO)表面存在较多官能团,在还原过程中,不可能全部去掉,并且表面孔洞较多,影响了石墨烯的导热、导电性能。二、制备过程中涉及的溶剂或凝固剂包括甲醇和四氢呋喃,这些均为有毒物质,在操作过程中较危险,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三、采用聚酰亚胺作为绝缘保护层,价格较昂贵,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四、制备的电热膜太厚,导致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石墨烯发热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够制得具有优异导热导电性能的发热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墨烯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向成膜树脂中加入稀释剂,得到成膜树脂溶解到稀释剂中的溶解液;
(2)、向溶解液中加入石墨烯和助剂,得到混合液;
(3)、将混合液涂覆到成膜载体上形成石墨烯导电层,干燥后得到由石墨烯导电层与成膜载体组成的发热体。
所述步骤(1)中成膜树脂与稀释剂的质量比为95—90:5—10,成膜树脂通过搅拌的方式均匀溶解到去离子水中。
所述步骤(1)中的成膜树脂为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稀释剂为无水乙醇、正丁醇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所述步骤(2)中的石墨烯与成膜树脂的质量比为1—10:99—90。
所述石墨烯在使用前需对其分散处理,分散方式为在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30—60min。
所述步骤(2)中的助剂为包括乙二醇、吐温-80、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赖氨酸、木质素磺酸钠、丙酮中一种或多种组合的表面活性剂。
所述步骤(3)中的成膜载体是由PET材料制成的膜片,其厚度为0.1—0.2mm。
所述步骤(3)中的混合液以刷涂或喷涂的方式涂覆到成膜载体上,涂覆厚度为100—200u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350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外加热的加热管
- 下一篇:新型光电辐射式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