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良苏打盐碱地水田的泡田期灌排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39859.1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4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帆;王志春;安丰华;马红媛;王云鹤;杨洪涛;张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23109 | 代理人: | 侯静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苏打 盐碱地 水田 泡田期灌 排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苏打盐碱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盐碱地开发种稻应掌握盐碱活动规律,在配套工程的条件下,确定合理灌溉技术,能够保证水稻供水,淋洗盐碱,防止次生盐渍化。现有技术在灌溉制度制定时,只注重水稻各生育期的供水,而忽视了灌溉的一个主要过程,即泡田期的水分灌排。在盐碱土泡田期水分灌排是洗盐排盐的主要途径,对于盐碱地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技术中泡田期的水分灌排只是粗略的表述灌溉量和灌溉次数,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泡田期的灌排方法,尤其对于改良的盐碱土水田,其泡田洗盐方法不同于普通泡田洗盐,亟需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苏打盐碱地水田灌排。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改良苏打盐碱地水田时盐碱排除效果差、苏打盐碱地水田水稻产量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良苏打盐碱地水田泡田期灌溉排水方法。
本发明所述改良苏打盐碱地水田泡田期灌排水方法按下列步骤实现:
一、选择pH为9.77-10.65的苏打盐碱地水田;所述苏打盐碱地水田的EC为0.68-2.94mS/cm;
二、平整土地,按照土壤碱化度,加入100%GR量的脱硫石膏作为改良剂;
所述脱硫石膏加入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100%GR=1.25×CEC×(ESPi–ESPf)×10-2
上述公式中:
100%GR为脱硫石膏加入量,单位是molc/kg,其中,molc的下标c是电荷数,molc是单位,相当于当量浓度;
CEC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200mmolc/kg;ESPi为土壤初始碱化度;
ESPf为土壤目标碱化度,设为5%;
所述加入100%GR量的脱硫石膏是指在0-20cm的土壤中全部的交换性Na+被置换所需要的脱硫石膏用量;
三、进行第1次人工灌溉泡田,所述的第1次人工灌溉泡田的用水量为水面达到土面以上6-10cm高度;所述的第1次人工灌溉泡田时间为24-48小时;
四、第1次人工灌溉泡田后,进行第1次水耙搅浆,然后稳定10-14小时,接着进行第1次水平排水;
五、第1次水平排水完成后,进行第2次人工灌溉泡田;所述的第2次人工灌溉泡田的用水量为水面达到土面以上6-10cm高度;所述的第2次人工灌溉泡田时间为24-48小时;
六、第2次人工灌溉泡田后,进行第2次水耙搅浆,然后稳定4-8小时,然后进行第2次水平排水,即完成实施改良苏打盐碱地水田泡田期灌排水,即可放水沉淀插秧。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在灌溉制度制定时,只注重水稻各生育期的供水,而忽视泡田期的灌排的固有思路,并且本发明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泡田期的灌排方法,尤其适合于改良的盐碱土水田的灌排方法;本发明方法经过两次搅浆后排水,可以实现排出更多盐碱,保证根区土壤盐碱较低,并且经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盐碱地水中饱和水的pH和盐碱地底泥的电导率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保持稳定,说明本发明方法排盐碱效果彻底。
二、本发明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的泡田期灌排方法,该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经过本发明方法改良的苏打盐碱地水田与进行泡田期灌排水但未进行搅浆处理的水田相比较,水稻产量提高了36%-63%。
附图说明
图1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一次灌溉泡田的盐碱地田面水pH随时间变化图;
图2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一次搅浆后泡田24小时盐碱地田面水pH随时间变化图;
图3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二次搅浆后泡田24小时盐碱地田面水pH随时间变化图;
图4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一次灌溉泡田的盐碱地田面水EC随时间变化图;
图5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一次搅浆后泡田24小时盐碱地田面水EC随时间变化图;
图6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二次搅浆后不同泡田24小时盐碱地田面水EC随时间变化图;
图7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一次灌溉泡田盐碱地底泥(0~10cm)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
图8为实验1~6中监测的第一次搅浆后泡田24小时盐碱地底泥(0~10cm)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398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麦种子防虫储藏方法
- 下一篇:一种篓铧式施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