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41388.8 | 申请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54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辉;郭庆洲;王鲁强;黄卫国;李洪宝;毕云飞;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构降凝 反应区 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 加氢精制催化剂 加氢精制生成油 生成油 异构化 原料油 制备 引入 异构降凝催化剂 裂化 两段加氢精制 润滑油基础油 催化剂床层 精制反应区 芳烃 含氢物流 粘度指数 装填 分离区 环烷烃 减小 开环 收率 烷烃 催化剂 转化 炼油 饱和 补充 | ||
本发明涉及炼油领域,公开了一种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1)将原料油和含氢物流引入异构降凝反应区中进行反应,得到异构化蜡转化生成油,其中,所述异构降凝反应区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装填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异构降凝催化剂的催化剂床层;(2)将所述异构化蜡转化生成油引入含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补充精制反应区中进行反应,得到加氢精制生成油;以及(3)将所述加氢精制生成油引入分离区进行分离。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在异构降凝反应区加入两段加氢精制催化剂,使得原料油中的芳烃、环烷烃以及多环环烷烃饱和并适当开环,减小异构降凝过程中的粘度指数损失,同时避免裂化深度过大造成润滑油基础油收率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油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全加氢流程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在本领域是熟知的,其流程主要为:加氢处理-加氢脱蜡-加氢补充精制;加氢处理过程大多数是以加氢脱硫、脱氮、脱氧以及部分芳烃加氢饱和为目的;加氢脱蜡过程是以降低倾点为目的,将原料油中的蜡分子进行转化,主要包括有异构脱蜡过程和催化脱蜡过程;加氢补充精制过程是以脱除脱蜡后油料中残存的含硫、氮、氧等杂质,并饱和烯烃以改善油品的安定性和颜色。
由于针对生产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无论采用异构降凝过程或是催化脱蜡过程都会出现粘度指数损失的问题,从而无法满足API III类基础油对于粘度指数大于120的要求。所以为了生产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减少反应过程中的粘度指数损失的方法。
CN103773468A公开了一种异构降凝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原料油与氢气混合后首先进入加氢裂化反应区,与含有无定形硅铝的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接触反应,发生多环环烷烃开环反应;(2)步骤(1)所得反应流出物不经分离直接进入加氢异构降凝反应区,与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接触,进行正构烷烃异构化反应,得到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CN103773467A公开了一种异构降凝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原料油与氢气混合后首先进入加氢裂化反应区,与含有Y型分子筛的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接触反应,发生多环环烷烃开环反应;(2)步骤(1)所得反应流出物不经分离直接进入加氢异构降凝反应区,与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接触,进行正构烷烃异构化反应,得到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上述方法在异构降凝过程前采用加氢裂化过程,使原料油中双环及以上多环环烷烃发生开环反应,降低产品中低粘度指数组分多环环烷烃的含量,减少异构降凝过程粘度指数的损失,得到倾点满足要求的润滑油基础油。但采用上述方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馏分会引起产品收率损失以及粘度偏低的问题。
因此,为了减少异构降凝过程中的粘度指数损失,生产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同时保证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研究开发新的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异构降凝过程中的粘度指数损失,生产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同时保证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原料油和含氢物流引入异构降凝反应区中进行反应,得到异构化蜡转化生成油,其中,所述异构降凝反应区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装填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异构降凝催化剂的催化剂床层;
(2)将所述异构化蜡转化生成油引入含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补充精制反应区中进行反应,得到加氢精制生成油;以及
(3)将所述加氢精制生成油引入分离区进行分离。
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减少异构降凝过程中的粘度指数损失,生产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同时保证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13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