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电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44995.X | 申请日: | 2015-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5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石丸英儿;古泽龙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1/33 | 分类号: | H02K11/33;H02K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雅睿泉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42 | 代理人: | 马佑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通道 冷却部 电力转换器 逆变器单元 电机单元 电机空间 电机装置 逆变器 排出部 冷却 电容器 容纳 容纳电容器 控制电路 相邻设置 | ||
车辆的电机装置包括:电机单元(20)、逆变器单元(30)、外壳(40)、和泵(50)。外壳(40)具有容纳电机单元(20)的电机空间(61),均容纳逆变器单元(30)的两个以上的逆变器空间(62、63),和冷却通道(70)。逆变器空间(62、63)经由壁(41a、41b)与电机空间(61)相邻设置,并且均容纳电容器(32)、电力转换器(31)和控制电路(33)中的至少一个。冷却通道(70)包括:第一冷却部(71),构造成冷却电力转换器(31);和第二冷却部(72),构造成冷却电容器(32)。冷却通道(70)的从泵(50)的排出部(51)到第一冷却部(71)的长度(L1)比冷却通道(70)的从排出部(51)到第二冷却部(72)的长度(L2)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驱动车辆的电机装置(电动机形态的原动机)。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装备有用于使车辆行驶或驱动车辆的电机和产生用于驱动电机的AC电力的逆变器。电机与逆变器互相靠近安置,经由例如高压电缆互相电连接,并且一起构成动力装置。
关于该构造,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No.2006-197781)公开了一种集成了逆变器的电机单元,该电机单元将电机与逆变器一体化,并且在其中包括用于使电机和逆变器冷却的冷却剂通道。该冷却剂通道包括流动路径,从而在冷却电机之前冷却逆变器(逆变器电路部分和冷凝器),并且构造成对具有比电机的容许温度低的容许温度的逆变器供给具有比较低的温度的冷却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中,对于容许温度比电机的容许温度低的逆变器,车辆的电机动力装置要求提高的冷却性能。如果逆变器具有比容许温度高的温度,则逆变器的部件可能损坏,并且/或者电机可能由于过热保护而被强制关闭,导致车辆不能行驶的风险。在逆变器的一般部件之中,诸如动力元件或用于开关的所谓的开关元件、控制电路、和电容器,特别是开关元件产生大量的热,并且趋向于具有升高的温度。为了处理这种不便,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对开关元件的冷却性能。
鉴于前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电机装置,该电机装置能够提高对逆变器的冷却性能。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通过采用在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构造来实现传统技术不能实现的有益效果。
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种公开的车辆的电机装置,包括:电机单元,其构造成产生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力;逆变器单元,其包括:电容器,该电容器构造成使DC电力平稳;电力转换器,该电力转换器具有多个开关元件;和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构造成控制所述电力转换器;外壳,其具有:电机空间;两个以上的逆变器空间;和冷却通道,所述电机空间容纳所述电机单元,各个所述逆变器空间容纳所述逆变器单元,所述冷却通道构造成使冷却介质流经所述冷却通道,以冷却所述电机单元和所述逆变器单元;和至少一个泵,其构造成使所述冷却介质转送到所述冷却通道,其中:所述逆变器空间经由各个壁与所述电机空间相邻地设置,并且均容纳所述电容器、所述电力转换器、和所述控制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冷却通道包括:第一冷却部,其构造成冷却所述电力转换器;和第二冷却部,其构造成冷却所述电容器,所述冷却通道的从泵的排出部到所述第一冷却部的长度比所述冷却通道的从所述排出部到所述第二冷却部的长度短。
如果外壳具有两个逆变器空间,例如,一个逆变器空间容纳电容器、电力转换器和控制电路中的两个,同时另一个逆变器空间容纳电容器、电力转换器和控制电路中的剩余部分。可选择地,如果外壳具有三个逆变器空间,则三个逆变器空间中的每个都独立地容纳电容器、电力转换器和控制电路中的一个。此外,第一冷却部和第二冷却部可以在冷却通道上串联或平行布置。
(2)优选地,所述电容器和所述电力转换器容纳在各个所述逆变器空间中。
(3)优选地,当安装于车辆中时,所述泵布置在所述电机单元上方;并且所述电力转换器容纳在安置于所述电机空间上方的所述逆变器空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49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