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节流空化效应的油气润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46833.X | 申请日: | 2015-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4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杰;罗先伟;胡纪滨;荆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N23/00 | 分类号: | F16N23/00;F16N15/00;F16N2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郭德忠;仇蕾安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节流 效应 油气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润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节流空化效应的油气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传动系统中,轴承、齿轮和密封经常用于变速装置,这些元件的润滑状态对传动装置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车辆变速箱工作频繁,状态多变,轴承、齿轮和密封等零件润滑需求非常复杂;此外,高速化是目前车辆传动的重要发展趋势,元件在高速旋转中经常因为润滑不足或过剩,润滑油量分配不均导致失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节流空化效应的油气润滑装置,能够通过引入液压阀路的节流空化效应,改进油气润滑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节流空化效应的油气润滑装置,包括:油泵、截止阀、节流阀、压力表、观察管、分配器、润滑点、单向阀、储气罐、溢流阀及油箱;
所述节流阀实现对其通流面积的调节,且节流阀靠近出油口的一端设置进气孔;
所述分配器的出油口为两个以上;
其连接关系如下:油泵的进油口与油箱连接,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截止阀与节流阀的进油口连接,节流阀的出油口与观察管的进油口连接,观察管的出油口与分配器的进油口连接,分配器的三个出油口分别连接三个润滑点;溢流阀安装在油泵的出油口与油箱之间;储气罐通过单向阀与节流阀的进气孔连接;压力表安装在节流阀的出油口与观察管的进油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节流阀为带有阶梯型轴向通孔的柱体,轴向通孔的一端为节流阀的进油口,另一端为节流阀的出油口;在柱体的外表面开有两个与轴向阶梯型通孔贯通的径向孔,靠近中间的径向孔为螺纹孔,靠近出油口的径向孔为进气孔;轴向通孔的中间安装有通流调节块,通流调节块上设有通流孔,调节手轮通过螺纹安装在柱体的径向的孔中,并与通流调节块连接。
进一步的,其油气混合比例的调节步骤如下:
第一步,关闭截止阀,暂停对节流阀的供油;
第二步,旋转节流阀的调节手轮,通过通流调节块调节节流阀的通流面积;
第三步,打开截止阀,观察压力表示数稳定后,根据观察管内的流动状态判断油气混合比例是否达到要求的状态;
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直至观察管内流动达到要求的状态。
工作原理:油泵从油箱中吸油,油液经过截止阀供给节流阀,溢流阀起安全保护作用;通过调节节流阀的调节手轮,改变其通流面积,由于小孔节流效应,油液经过节流阀时会发生空化,节流阀的出油口区域出现负压,且负压大小可调;因为负压产生的吸力,储气罐经过单向阀向节流阀的出油口区域充气,油气在节流阀的出油口区域混合;压力表用于检测节流阀的出油口的压力;通过透明的观察管监视油气两相的混合流动状态;最后油气两相润滑流体经过分配器到达各个润滑点,实现对各个位置的精确油气润滑;
其中,所述空化是指流体流经节流孔时,流速增大,压力降低,当节流孔足够小时,节流孔下游油液出现负压,并且能析出气体的现象。
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调节阀路的结构参数实现油气两相比例的连续调节,从而满足油气润滑的功能要求,有效改善了元件的润滑状态及润滑效率,实现了车辆传动元件的精确多点连续润滑,降低了车辆维护费用,提高了元件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2)本发明取消了单独的供气系统,巧妙地利用节流阀的空化效应在下游产生负压,进而利用此负压实现油液的自动充气,产生油气两相润滑流体;系统组成大为简化,且易于实现自动监测与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节流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调节手轮,2-通流调节块,3-进气孔,4-油泵,5-截止阀,6-节流阀,7-压力表,8-观察管,9-分配器,10-润滑点,11-单向阀,12-储气罐,13-溢流阀,14-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节流空化效应的油气润滑装置,参见附图1,包括:油泵4、截止阀5、节流阀6、压力表7、观察管8、分配器9、润滑点10、单向阀11、储气罐12、溢流阀13及油箱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468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