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井大松动圈巷道渐进式支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50180.2 | 申请日: | 2015-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4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宫良伟;张明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21D20/02;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井 松动 巷道 渐进 支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围岩支护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矿井大松动圈巷道渐进式支护方法。
背景技术
矿井巷道开挖后,其围岩由原来的三向应力状态变成了两向应力状态,围岩的强度(主要指长期强度)就会变低,而其所受应力会因周围应力重新分布而增大(产生集中应力)。如果围岩所受应力超过了其强度,围岩就会受到破坏产生松动,集中应力内移,继续破坏离巷道空间较远的围岩,直到围岩的强度高于集中应力为止。由此,在巷道围岩中产生了一定的松动范围,巷道围岩产生的松动范围就叫松动圈。巷道围岩松动范围愈大,因松动产生的体积膨胀愈大(碎胀),巷道变形就越严重。换句话说,巷道的松动圈越大,支护越困难。一般来说,围岩松动圈厚度大于2.2米的矿井巷道就称为大松动圈巷道。随着地下资源开采向深部转移,由于地压增加,大松动圈巷道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大松动圈巷道施工方法不科学,破坏非常严重。例如,很多煤矿的开拓工程经过多次维修仍然不能安全使用,支护成本大幅度升高。为此,提出科学的大松动圈巷道支护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这就需要先对巷道围岩大松动圈的形成过程有科学的认识。
巷道围岩大松动圈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厚度大于1.5m的松动圈要经过1-3个月的形成过程。巷道空间周围因受开挖影响而发生应力重新分布的岩体称为围岩,未受开挖影响的岩体称为原岩。围岩由四部分组成,应力升高弹性圈、塑性硬化圈、塑性软化圈和塑性流动圈。松动圈属于围岩的一部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塑性软化圈和塑性流动圈。巷道大松动圈的形成过程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是随着应力升高弹性圈和塑性硬化圈(这两部分不属于松动圈的范围,并且随开挖后立即形成)的逐渐向围岩深部移动,塑性软化圈慢慢扩大,并最终形成一定厚度的塑性流动圈;二是围岩裂隙逐渐增大、增多并相互贯通形成裂隙网,应力升高弹性圈会出现一些微裂隙,塑性硬化圈时微裂隙不断发展扩大并最终形成滑移线,塑性软化圈时滑移线形成破裂面、裂隙发展和贯通速度快速提高、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塑性流动圈时裂隙发展和贯通速度变慢、裂隙间岩块在稳定的应力下开始错动;三是围岩变形、破碎膨胀并向开挖空间拥挤,应力升高弹性圈和塑性硬化圈围岩体积基本不膨胀,塑性软化圈围岩体积开始膨胀,塑性流动圈体积继续快速增加。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井大松动圈巷道渐进式支护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巷道松动圈的发展状况,采用相应的支护手段以使巷道围岩形成稳定的支护结构,保证矿井的安全使用,降低支护成本。
本发明的矿井大松动圈巷道渐进式支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挖后,对巷道进行初喷,初喷形成的混凝土喷浆层厚度不大于50mm;
(2)初喷后,在临时支护下挂设钢筋网和钢筋梯,然后打眼安装注浆锚杆,形成组合支护;
(3)根据巷道地质条件选择测定点,在测定点处打眼安装探测松动圈的系统,并安装断面收敛仪,以测定巷道松动圈的变化和巷道断面收敛情况;
(4)根据巷道断面监测情况,对巷道断面变形大的部位补充安装锚杆,使巷道均匀收敛;
(5)在松动圈的厚度大于注浆锚杆的长度后,打眼安装注浆锚索;
(6)当巷道断面变形稳定、松动圈不再扩大时进行复喷,复喷形成的混凝土喷浆层的厚度使得钢筋网和钢筋梯至少有20mm的保护层;
(7)复喷混凝土硬化后,利用步骤(2)中安装的注浆锚杆进行围岩浅部注浆;
(8)围岩浅部注浆后,利用步骤(5)中安装的注浆锚索进行围岩深部注浆。
进一步,在步骤(2)中的所述注浆锚杆和/或步骤(5)中的所述注浆锚索包括锚体及设在锚体锚固段的延展机构,所述锚体的自由段设有注浆孔;所述延展机构包括膨胀套和引胀件,所述锚体穿过膨胀套后与引胀件连接;岩体变形对锚体及引胀件产生轴向拉力时引胀件对膨胀套形成挤压,使得膨胀套产生径向变形而膨胀。
进一步,所述注浆锚杆和/或所述注浆锚索还包括隔离筒,所述隔离筒的顶部封闭、底部设有开口,并且所述隔离筒套在膨胀套外。
进一步,所述引胀件呈上大下小的锥台状,并且所述引胀件的大部直径大于膨胀套的内径、小部直径小于膨胀套的内径;所述膨胀套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开口,并且所述膨胀套的壁上设有从其顶部开口处开始延伸的变形缝。
进一步,所述膨胀套的壁上设有至少两条沿其轴向延伸的变形缝,各所述变形缝沿膨胀套的周向均匀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01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产品保护壳和支架
- 下一篇:一种掘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