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底部上渗复水的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52438.2 | 申请日: | 2015-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0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鹏;杨天育;王兴荣;董孔军;南宏宇;何继红;张彦军;任瑞玉;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7/00 | 分类号: | A01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王震秀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底部 上渗复水 作物 苗期 抗旱性 鉴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是采用底部上渗复水法,包括以下步骤:1)材料准备;2)水槽制作;3)土壤装箱;4)播种箱与水槽组合;5)播种;6)复水;7)排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采用了反复干旱法底部上渗复水技术,可大批量进行作物不同种质苗期抗旱性鉴定,简单易行,底部上渗复水实现了批量同步同时复水,避免了同一重复内因灌水时间点不一致造成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克服了高温、光照强时土表灌水易对作物产生热激效应的缺陷,避免了土壤板结问题,不影响根的生理代谢与生长,保证了播种箱间、箱内水分的完全一致,极大的提高了试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采用底部上渗复水的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水资源短缺及干旱频繁发生已成为制约作物生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利用作物本身的抗旱节水遗传潜力实现节水效果,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鉴定作物的抗旱性十分必要而且重要。苗期抗旱性鉴定是作物抗旱鉴定的重要阶段,苗期抗旱性鉴定所需时间短、省力节水、且可大批量进行种质鉴定。反复干旱法是苗期抗旱性鉴定普遍采用的方法(王星玉,王纶,崔彩霞,等.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8-59.;江龙.作物抗旱性的研究方法.贵州农业科学,1999,27(5):70-72.),基本内容为:利用播种箱、播种筐或抗旱池在水分可控的温室、防雨棚或气候干燥、降雨量少的露地开展苗期抗旱鉴定时,当被鉴定作物苗龄进入三叶期时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使平均约50%左右的幼苗死亡,然后在播种箱、播种筐或抗旱池土表灌水(复水),如此处理2~3次,每次灌水2~5天后调查存活率,该方法已在小麦(杨子光,张灿军,冀天会,等.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Ⅴ苗期抗旱指标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56-158.)、水稻(王育红,姚宇卿,张灿军,等.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Ⅳ旱稻苗期抗旱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134-164.)、糜子(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等.糜子育成品种苗期抗旱性评价与鉴定指标筛选[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5(6):968-975.)、苜蓿(王艳慧,高洪文,王赞,等.胶质苜蓿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3):443-447.)等作物苗期抗旱性鉴定中应用。
小麦、水稻、糜子和苜蓿等苗期反复干旱法抗旱性鉴定均采用2~3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其相关文献中均未详细叙述复水方法。实际操作中,一种办法是根据土壤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采用土表一次灌定额水量复水的方法;另一种办法是称重法复水技术,即根据土壤最大持水量,相隔数天称重计算,当水分达到处理水平时,称取一定的水量土表灌水补给水分。
现有的作物苗期反复干旱法复水技术均为土表灌水(复水),实践证明,无论采用喷灌、滴灌、浇灌等任何方式,土表灌水(复水)时会出现两个严重影响抗旱性鉴定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一是土壤表层极易板结,影响幼苗成长甚至存活;二是因无法克服土表完全水平的问题致播种箱、播种筐或抗旱池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称重法为防止板结造成的影响,常在盆栽土壤中掺入一定的有机质、蛭石,这样的栽培环境与大田环境差别较大,脱离生产实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作物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方法,是采用底部上渗复水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材料准备:
选用的播种箱底部为网状结构,播种箱规格为长45cm,宽30cm,高20cm,播种箱底部设置有渗水孔;选用的印刷用纸规格为长45cm,宽30cm;选用的普通砖规格为长200mm,宽100mm,高35mm;
2)水槽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24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接箍内螺纹自动涂润滑油脂的装置
- 下一篇:手柄使用舒服的便携式捣固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