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工结构声场的微流体系统及操控微粒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55483.3 | 申请日: | 2015-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4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郑海荣;李飞;蔡飞燕;孟龙;王辰;张成祥;邱维宝;李永川;严飞;牛丽丽;耿刘峰;徐超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C12M1/42;B01J19/10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任葵;彭家恩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工 结构 声场 流体 系统 操控 微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本申请涉及微流体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工结构声场的微流体系统及操控微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具有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低能耗、快速分析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等领域。在微流体分析检测过程中,细胞、DNA、蛋白质、聚苯乙烯微球、纳米金等微纳颗粒需要经微流体输运至样本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功能单元。因此,精确、快速的微纳颗粒输运技术为微流体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精确控制,是微流体设备至关重要的功能模块。
当前微纳颗粒输运技术主要借助微流体泵、微流体腔道、微流体阀门等微流体器件联合作用实现。根据微流体泵的类型划分,这些微纳颗粒输运技术又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技术利用表面张力等微流体自身特性作为驱动力,因此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外围设备,适用于各种便携式微流体器件。但是,由于被动式技术无法根据需要对流动方向和流量进行实时灵活的调控,因此,被动式技术不适用于需对微流体进行复杂多步操作的生化免疫分析等领域。与被动式技术相比,基于光动力、电渗流、电泳、磁泳、介电泳、声微流等机制的主动式技术,主要利用电场、磁场、光场、声场等外加力场驱动微流体流动,可提供更加灵活的微流体操作。但是,主动式技术存在工艺复杂、需要在微腔道内引入活动部件、性能不稳定等方面的缺点。另外,由于上述微流体技术均需要在微腔道内进行,因此还存在着悬浮颗粒堵塞腔道的问题,这限制了器件的通量和使用次数。
没有微流体腔道的微腔型微流体设备不仅工艺简单,还具有不堵塞腔道的优点,因此成为微流体设备研发的新方向。利用电场,已开发出了针对液滴的微腔性微流体设备,但是该系统不适用于连续流。基于MEMS工艺,叉指换能器激励ZnO薄膜振动产生的A0模式兰姆波可诱发声流效应输运微纳颗粒,但是该方法产生的流动为整体性的直线流动,难以根据需要改变流动方向形成复杂路径。近年来,利用气泡振动产生的声微流实现了微纳颗粒的输运,但是由于气泡不均一、不稳定、不易捕获,故难以根据需要构建气泡阵列形成复杂的输运路径。因此,连续流条件下,在微腔内沿任意路径输运微纳颗粒成为一项挑战,制约了微腔性微流体设备的发展。
而在药物递送技术领域,安全高效的药物递送技术是药物研发、癌症研究、多功能干细胞诱导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因此,研究开发安全可靠、高效精确、易于操作的药物递送技术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方向之一。
当前的药物递送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即病毒介导的递送技术,具有效率高、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存在免疫原性、细胞毒性和致癌性的问题,因此安全性难以保障。化学方法是当前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包括阳离子脂质体法、阳离子多聚物法、阳离子氨基酸法等方法。该方法的效率低,依赖于细胞类型,且存在药物泄露、稳定性等问题。
相比较前两种方法,物理递送方法具有安全简单的优点,主要包括微注射法、电致穿孔法、激光法和超声法(声致穿孔)等方法。微注射法通过微管将核酸直接注入细胞质或者细胞核,该方法不适合系统性递送、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通常会引起细胞死亡。电致穿孔法是一种简单、快速、高通量、应用最广泛的物理递送方法。该方法利用高强度电脉冲对细胞膜造成穿孔,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可穿过孔洞进入细胞质。但电致穿孔法的细胞死亡率较高。激光法利用激光脉冲对细胞膜辐射产生瞬时小孔,将外源核酸输送至细胞内。该方法可实现细胞膜上精确、定点开孔,但是激光系统的造价昂贵。
超声递送药物技术因具有非接触、无创、低廉、普遍适用性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电致穿孔法类似,当前超声递送药物技术是基于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对细胞穿孔的生物物理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声致穿孔效应(sonoporation):微泡在超声场中的惯性空化或者稳态空化,及伴随的声辐射力、微射流(microjet)、声微流(micro-streaming)、剪切力等效应,在细胞膜表面产生可修复的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大小的孔隙,从而增强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胞外的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可穿过小孔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但是,微泡不稳定、尺寸不均一,难以对微气泡群的空化进行精确调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人工结构声场的微流体系统及操控微粒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54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嵌式把手及采用该内嵌式把手的热水器
- 下一篇:一种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