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61774.3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0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金永良;张和中;孙健;海港;张金良;曹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5/90 | 分类号: | D04B15/90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 针织 横编机 罗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脑针织横编机上通常配备有主罗拉装置和副罗拉装置。副罗拉装置在电脑针织横编机上的具体位置对应于一对大体上呈八字形(或称人字形)分布的前、后针床(也称前、后针板)的正中央的下方,并且尽可能靠近筒口处,也就是说要求副罗拉装置的位置尽可能靠近筒口。关于筒口的概念可参见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1225576A的说明书第7页第3段。前述的主罗拉装置位于副罗拉装置的下方,由副罗拉装置将由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编织完成的织物在处于挟持状态下向下牵引,供给主罗拉装置并由主罗拉装置继而引出,供给后续的卷布辊卷取。
通过上面的说明可知,副罗拉装置是介于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与主罗拉机构之间的过渡机构。之所以称副罗拉机构为过渡机构,是因为主罗拉机构既受到左、右针床(也可称前、后针床)之间的狭窄空间的限制,又受到自身结构的制约而无法在接近于前述的筒口处安装,除非在进入对编织物的正式编织之前先用废纱编织出一段足以供主罗拉机构牵引的废编织物(过渡编织物)。然而,预先用废纱(档次相对低的纱线)编织一段废编织物的处置方式弊大于利,就弊而言,不仅影响编织效率,即耽误电脑针织横编机直接进入对织物的编织状态的时间,而且浪费废纱线,更为主要的弊端在于如果由主罗拉机构直接牵引编织物,那么因牵拉力的均匀性难以甚至根本无法保证,即无法在理想的适度张力下牵引织物,最终影响编织机构的正常编织工作,甚至使编织无法进行。
鉴于上述因素,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关于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装置的技术信息,如CN10055455B(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机)、CN101956291A(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机构)、CN104233619A(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导布罗拉结构)、CN201186879Y(电脑横机改良的罗拉杆)和CN201801707U(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副罗拉机构),等等。
通过对并非限于前述专利文献特别是对CN104233619A的阅读可知:副罗拉装置的结构体系由在使用状态下以配成对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各由罗拉本体、过渡辊、支撑件和挟布套组成,支撑件的长度方向的下部支承在罗拉本体上,而支撑件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与过渡辊相配合,挟布套套置在过渡辊和罗拉本体上并且将支撑件包络。使用时,在动力传动机构的工作下使罗拉本体转动,由罗拉本体的转动而使挟布套围绕罗拉本体以及过渡辊运动,将由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编织完成的织物引至挟布套之间,由挟布套挟出,供后道的主罗拉机构,进而供给卷取机构的卷取辊(卷布辊)卷取。前述的由动力传动机构带动罗拉本体转动的相关技术信息可重点参见CN201801707U。
前述罗拉本体是副罗拉装置的关键部件,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水平度的优劣会对挟布套的挟布效果产生相应的影响,也就是说罗拉本体的平整度即平直度与编织物引出效果密切相关。然而,随着编织物的门幅(即宽度)增大,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逐渐由单系统向两系统、三系统乃至四系统发展,于是罗拉本体的长度也相应增长。典型的如:在编织地毯或类似的宽幅织物时,普遍使用三系统的编织机构,罗拉本体的长度达到了2m至3m甚至更长的程度,并且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依据公知常识,罗拉本体的长度越长,越易产生挠度,而一旦产生挠度,那么无法保障对编织物的宽度方向的均匀的牵拉力,影响编织物被挟布套挟出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由于罗拉本体的中间乏力,因而对编织物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的挟持力显著逊色于两侧。虽然合理增大罗拉本体的直径和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挠度,但是如前述,由于筒口处的空间十分有限,因而罗拉本体的直径客观上受到制约,因为直接增大后必然会相应增大其与筒口之间的距离,而离开筒口的距离越大,对编织物的牵拉效果越差,并且增大罗拉本体的直径会造成前述动力传动机构的电能消耗增加,不利于节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17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