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66417.6 | 申请日: | 2015-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1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游思梁;陈煜达;沈平;宋士雄;魏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晶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5/10 | 分类号: | F01K25/10;F03G6/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12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二次 反射 聚光 吸热 技术 临界 二氧化碳 发电 系统 | ||
1.一种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次反射聚光系统、熔盐吸热储能换热系统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中所述的二次反射聚光系统包括定日境场和二次反射塔,太阳光线经定日镜场汇聚至二次反射塔,二次反射塔将定日镜场聚焦的太阳光线进行二次聚焦,二次反射塔将太阳光线二次聚焦至吸热器;
所述的熔盐吸热储能换热系统包括吸热器、热熔盐储罐、冷熔盐储罐和主换热器,吸热器通过管路一与热熔盐罐相连,热熔盐储罐的出口设有热熔盐液下泵,热熔盐液下泵通过管路二与主换热器的一端相连,主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冷熔盐储罐相连,冷熔盐储罐的出口设有冷熔盐液下泵、冷熔盐液下泵通过管路八与吸热器相连;
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发电机、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分流器、主压缩机、再压缩机和汇流器,二氧化碳透平与发电机、再压缩机和主压缩机之间用传动轴连接,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通过管路四将做功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送至高温回热器,经过高温回热器放热后进入低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出口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经分流器分为两路,一路经由支管路一进入预冷器,另一路经由支管路二输送至再压缩机,预冷器出口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经管路五输送至主压缩机进行升压,升压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经管路六输送至低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出口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与再压缩机出口经管路七输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经汇流器进行混合,混合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经汇流器出口进入高温回热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经高温回热器升温后通过管路九进入主换热器,在主换热器内,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与熔盐工质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器的一端通过管路一与热熔盐储罐相连,吸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八与冷熔盐储罐出口处的冷熔盐液下泵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太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换热器的一端通过管路三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工质输送至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进行膨胀做功,主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九与高温回热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热器位于二次反射塔底部水平面中心位置,其高度为3m-7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熔盐储罐和冷熔盐储罐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两者的底部处于吸热器水平面之下5m-10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位于吸热器底部水平面之上2m-8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反射聚光系统包括定日境场和二次反射塔,定日镜场呈环形布置,二次反射塔位于定日镜场中心,经定日镜场和二次反射塔聚光后的太阳光线与水平面夹角为70~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反射聚光系统输出的热功率为20MW-100M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晶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晶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641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促进脂联素产生的组合物
- 下一篇:波形梁护栏安全性能现场静载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