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66502.2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7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马青坡;祖云飞;冯泽元;封若武;王珂;佟英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地表 速度 模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近地表速度模型不仅影响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还会对获取的原始资料的信噪比产生影响。因此,弄清近地表速度模型,对于地震采集中的激发问题、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以及波场延拓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以利用微测井数据或者小折射数据对近地表进行调查以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其中,微测井数据在纵向的采样间隔一般都较小,初至的信噪比较高,虽然存在着固定偏移距的井口距,但经过垂直校正后,可以认为地震波在地层中垂直传播,所以在微测井位置处,其解释精度还是相当高的;小折射数据的常规解释方法虽要求地表比较平坦,并且要求地层速度在横向方向变化较小,但其道距较小,初至信噪比高,其解释精度在小折射位置处往往较高。但是这两种方法仅仅可以得到调查点处有效深度范围内纵向的速度变化,是一个点数据,至于近地表速度的空间变化如何,该方法无能无力。实际工作中也不可能布设高密度的表层调查控制点进行近地表结构的调查。
另外,利用初至走时层析反演结果也可以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利用初至走时层析反演的方法构建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近地表速度的空间变化趋势,然而受到炮检距、近道初至精度以及地震数据采集密度等因素的限制,构建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的精度往往不高,特别在浅地表处表现的尤为明显。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以提高近地表速度模型的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包括:
对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一速度模型;
对所述待测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走时层析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二速度模型;
计算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与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数据的差值,确定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对应的位置并从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确定的位置处的数据;
对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后的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近地表的初始速度模型;
对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与剔除数据后的第一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个位置处对应的权重系数;
基于计算出的权重系数,在所述待测区域的纵向方向以及横向方向分别进行插值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中不同位置处的权重因子;
利用所述权重因子,对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迭代校正,直至满足预设条件为止;
将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迭代校正后的速度模型确定为近地表速度模型。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装置,包括:
第一速度模型获取单元,用来对待测区域的表层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一速度模型;
第二速度模型获取单元,用来对所述待测区域的地震数据进行走时层析反演,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近地表第二速度模型;
数据剔除单元,用来计算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与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数据的差值,确定当计算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对应的位置并从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确定的位置处的数据;
权重系数计算单元,用来对所述第二速度模型与剔除数据后的第一速度模型中相同位置处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个位置处对应的权重系数;
初始速度模型获取单元,用来对所述第一速度模型中剔除后的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得到近地表的初始速度模型;
权重因子获取单元,用来基于计算出的权重系数,在所述待测区域的纵向方向以及横向方向分别进行插值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中不同位置处的权重因子;
迭代校正单元,用来利用所述权重因子,对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迭代校正,直至满足预设条件为止;
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单元,用来将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迭代校正后的速度模型确定为近地表速度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65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