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浓度空气污染物综合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67686.4 | 申请日: | 2015-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6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尹桂林;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唐莉莎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空气 污染物 综合 检测 系统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浓度检测领域,具体涉及空气污染物综合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人们对大型室内公共场所、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封闭、半封闭场所的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上述空间的空气污染物虽然浓度高于国家标准,但是污染物浓度仍然处于很低的范围,例如CO、NO、NO2、HC等浓度一般均在10ppm以内,更多的时候部分气体浓度更是处于1ppm以内,因而对传感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因为涉及的空气污染物种类较多,因此需要一种检测系统能够同时对多种空气污染物进行检测。
传统的气体检测仪器多为单气体或固定气体种类的单气体检测仪器,检测气体品种单一、固定,且一般不具备数据存储功能,只能够实时显示,不利于检测人员对于检测时间、地点、历史数据的分析处理。如多个单气体检测仪同时使用,一方面需要占据更多的空间,同时不同检测仪信号输出格式不统一,更加无法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低浓度空气污染物综合检测系统,采用高精度4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光离子化气体传感器(PID)提供高精度气体浓度数据,采集同一地点的污染气体进入统一的气体检测气室,采用统一的通讯网络、数据格式,连接计算机,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一方面可以提供低浓度下CO、NO、NO2、HC等空气污染物的稳定的高灵敏度检测,还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实时显示各类气体浓度,同时对各类气体浓度数据进行储存,方便检测人员任何时候进行历史数据的分析,用于对污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浓度空气污染物综合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泵、气室及气室内并联的CO、NO、NO2、HC等气体的检测模块,以及与气室内气体检测模块连接的电源和计算机,其中,CO、NO、NO2采用四电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检测模块,HC采用光离子化气体传感器(PID)检测模块,各检测模块通过485协议组网,进行数据通信,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进行监控。
所述的气泵,一端通过气体管道连接目标位置,通过抽力采集目标位置气体样本,另一端通过气体管道连接气室,以可控的速度推送目标气体进入气室,用于气体浓度的检测,其中管道中安装有干燥器,对采集的气体进行干燥。
所述的气室,为密封长方体结构,两端开孔,一端连接进气管道,与气泵相连,引入目标气体,进气端安装两层多孔的导气板,确保气体在气室内的均匀流动,另一端小孔,用于气体的排出,确保气室内有稳定的气流,且无湍流现象。
所述的的CO、NO、NO2、HC气体的检测模块,按照顺序均匀排布与气室内部,其中CO、NO、NO2检测模块,包括四电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供电电路,恒压电路、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微控制器、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485通讯模块等;HC检测模块,包括PID传感器,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微控制器、电源电路、模数转换电路、485通讯模块。
所述的计算机,包括有usb接口,通过485转usb转换器与传感器检测模块连接,计算机安装有数据采集软件,可对传感器进行控制、数据校准、数据图形显示、数据存储。
所述的气室,两款开孔的尺寸,最优为6mm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利用高精度的传感器,对低浓度下的空气污染物CO、NO、NO2、HC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多种气体的实时高精度检测,因为多个检测模块按照统一标准设计,检测数据可以统一采集;
2、通过一台计算机可以连接多套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多点位的实施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检测系统进行控制、数据校准、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可以大幅度简化检测模块,降低模块成本,提升系统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的低浓度空气污染物综合检测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气室导气板示意图。
图3是CO、NO、NO2气体检测模块示意图。
图4是HC气体检测模块示意图。
图5是各气体检测模块组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图1-5,以实例的形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说明给出了详细的实施例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76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