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及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67720.8 | 申请日: | 2015-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9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张涛;高振源;赵昆峰;杨玲;袁静;蔡婷;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34 | 分类号: | B01J2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唐莉莎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酸 处理 纳米 管担载 氧化锰 催化剂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催化剂及制备,应用于隧道、停车场、地下商场和城市公路隧道中常温低浓度NO的脱除净化,并且能够长时间保持高转化率和高活性。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是形成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具有很强的毒性。隧道,停车场等半封闭空间由于自然通风受到限制,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无法及时排出,氮氧化物(NOx)累积,空气污染严重。其中,一氧化氮(NO)占NOx总量的90%-95%,NO有效的脱除净化显得尤为重要。NO的治理技术包括催化还原法、催化分解法、等离子体法、液体吸收法、吸附法、微生物法等,其转化率和持续时间都相对较低。NO常温催化氧化催化剂普遍缺点是转化率和解吸附能力较低,降低了其活性;所以亟需寻找一种廉价、高效的表面改性方法提高NO的转化率和抑制催化剂失活。
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负载的氧化锰提高了原子利用率,其活性较纯氧化锰高,然而NO的转化率仍然较低;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极大提高了NO的转化率以及减缓了催化剂的失活。该种方法处理的催化剂,常温常压下NO催化氧化反应活性和长时间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于提供一种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用于NO常温催化氧化。
一种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硫酸对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进行表面改性,其制备步骤包括:
(1)将多壁碳纳米管分散在去离子水中超声20min,然后加入适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再超声20min,获得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第一分散液;将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和硫酸溶液逐滴滴入上述分散液中并剧烈搅拌;常温搅拌混合均匀后,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的水热晶化釜,晶化温度为160℃,反应40min-1h获得沉淀;
(2)用大量去离子水洗涤、过滤出所得沉淀,放入50-80℃烘箱12小时进行烘干即制得所述多壁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
步骤(1)中表面活性剂与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比1:6;高锰酸钾与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比7:0.3;硫酸与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比(3~5):1。
步骤(1)中,所述第一分散液中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百分比为0.6%;表面活性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所述高锰酸钾水溶液的浓度为0.1~0.6mol/L;所述硫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5~1mol/L;所述的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的一种。
一种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任意一项所述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基催化剂,提高了常温催化氧化NO的转化率和持续时间,因而有利于低浓度NO常温催化氧化及后续碱液吸收脱除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中所制得的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催化剂的XRD图谱。
图2为对比例的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低浓度NO常温脱除出口浓度图,测试条件为:反应气NO浓度~10ppm、O2浓度21%、载气N2,温度~30℃,空速120000mL·h-1·g-1;
图3为实施例1的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低浓度NO常温脱除出口浓度图,测试条件为:反应气NO浓度~10ppm、O2浓度21%、载气N2,温度~30℃,空速120000mL·h-1·g-1;
图4为实施例2的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低浓度NO常温脱除出口浓度图,测试条件为:反应气NO浓度~10ppm、O2浓度21%、载气N2,温度~30℃,空速120000mL·h-1·g-1;
图5为示出对比例、实施例1、实施例2的硫酸处理的碳纳米管担载氧化锰低浓度NO常温脱除性能测试结果的图,测试条件为:反应气NO浓度~10ppm、O2浓度21%、载气N2,温度~30℃,空速120000mL·h-1·g-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结合附图用于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77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水性印刷机的模切与开槽复合装置
- 下一篇:高分子UV装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