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RVC疾病特异性的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株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73777.9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94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玲;杨佳银;李翠兰;刘雨晴;仇晓亮;周敏;李雷;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三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C12Q1/02;A01K67/027;A61K35/34;A61P9/06;C12R1/9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孙伟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桃***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arvc 疾病 特异性 诱导 多功能 细胞株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ARVC疾病特异性的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株及其用途,所述ARVC疾病特异性的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株ARVC1,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5128。本发明提供的两种ARVC疾病特异性的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株ARVC1和ARVC2,可以高效的分化为心肌细胞,通过计算跳动EB球占所有EB球的比率,计算得出定向分化效率超过85%,并呈现疾病的表型,后续可用于ARVC疾病机理的研究及药物开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ARVC 疾病特异性的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株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myopathy,ACM)为一种进行性的遗传性心肌疾病,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ACM可以累及一或两侧心室,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ACM的典型亚型之一,它所造成的损伤以右室为主,但新近发现发病时即可累及双室。ARVC在形态学方面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但其典型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而不是心衰。虽然发病早期以心律失常为特征,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形态学改变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另外,ARVC所表现出来的心律失常以左束支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这也是导致晕厥和猝死的常见病因之一。从遗传学角度来分析,ARVC病例中50%-70%是家族性遗传,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虽然外显率不一。除此之外,临床统计表明,大多数ARVC病患死亡时的年龄小于40岁,少部分发生于儿童,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心肌坏死和纤维脂肪组织增生。
ARVC 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主要为常染色体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 /1000 - 1 /5000。Thiene 调查发现约有25%的ARVC 病人其首发临床表现为猝死。Corrado D 报道在年轻运动员的心源性猝死案例中,由ARVC 引起的占了24%。由于ARVC 存在许多表现型差异及不完全表达,其真正的发病率及猝死发生率要高于实际报道。
ARVC 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这也是诊断ARVC的金标准。纤维脂肪组织的替代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一般起始于右心室的外膜下或中间心肌层,逐渐累及至心内膜下。这一病变好发于右心室的“发育不良三角”( 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心尖部) ,最终形成ARVC 的特征性改变: 右心室扩张,室壁变薄,室壁瘤形成。
ARVC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
1、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通常用索他洛尔、胺碘酮治疗,或联合治疗。
2、Ic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加上β 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或倍他乐克), 或胺碘酮加上β 受体阻滞剂对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有效。其中, 索他洛尔效果最好,疗效高达68% ~ 82.8%,可作为首选药物。胺碘酮有一定疗效, 但未证明比索他洛尔更有效, 考虑到长期治疗中潜在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年轻患者, 胺碘酮并不作为首选药。联合用药方面, 胺碘酮和β 受体阻滞剂合用较为有效, Ic类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也有一定疗效。β 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猝死的危险。
(二)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 可考虑非药物疗法, 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术、植入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手术治疗和心脏移植术。
以上治疗方案中采用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往往存在异质性,且一般都有副作用,而且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同一种药物,并不能取得相同疗效;采用非药物治疗的手术过程有一定的风险,而且容易造成一些并发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三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三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37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