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坝接缝智能温控灌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74650.9 | 申请日: | 2015-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2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新;李松辉;刘毅;张龑;张磊;刘有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00 | 代理人: | 赵郁军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接缝 智能 温控 灌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坝接缝智能温控灌浆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坝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小温度应力,适应地基不均匀变形,防止开裂和满足施工要求等,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分缝、分块,即设置横缝或纵缝。接缝由其是横缝必须进行接缝灌浆,并在浆液结石达到预期强度后,坝体方能挡水受力,接缝灌浆需要在缝开度及混凝土温度均满足一定要求时才可进行,根据混凝土温度、缝开度,决定灌浆时机和进度直接关系到接缝灌浆的质量。
现有的横缝灌浆方法一般通过人工测量实现,技术人员于施工期每天利用温度计测量混凝土温度,同时利用测缝计测量横缝开度,并记录测量结果,直到混凝土温度和横缝开度均达到灌浆要求时,开启自动灌浆设备进行灌浆,显然,这种方法测量精度低,费时费力,且无法保证灌浆质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坝接缝智能温控灌浆系统,能够自动测量混凝土温度、缝开度,并根据测量数据于最佳的灌浆时机实现自动灌浆,从而大幅提高接缝灌浆的质量和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坝接缝智能温控灌浆系统,应用于拱坝横缝、有灌浆要求的重力坝纵缝等处,包括冷水管路、灌浆管路、安装于灌浆管路上的自动灌浆设备,还包括测控子系统及服务器,
该测控子系统包括主控芯片、第一无线传输模块、布设于混凝土内的温度传感器、布设于缝端部的测缝计,该温度传感器、测缝计的数据输出端与主控芯片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主控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自动灌浆设备的控制端、冷水管路上的开关部件相连接,
该服务器包括处理器、第二无线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
该温度传感器、测缝计分别感测的混凝土温度、缝开度数据经该第一无线传输模块、第二无线传输模块传输至该数据处理模块,该数据处理模块用于依据该混凝土温度、缝开度数据,按照混凝土温度-时间变化线图结合实际的缝开度,预测横缝灌浆时机,并向该测控子系统发送混凝土降温、灌浆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的,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所述混凝土温度、缝开度数据,判断混凝土温度是否达到灌浆温度,若未达到灌浆温度,则发送混凝土降温的控制指令,若已达到灌浆温度,则判断横缝开度是否达到开度要求,若未达到开度要求,则发送混凝土降温的控制指令,所述测控子系统收到降温的控制指令,在满足混凝土温控防裂的要求下,控制接通所述冷水管路以对混凝土进行降温处理,若已达到开度要求,则发送灌浆的控制指令,所述测控子系统收到灌浆的控制指令,控制开启所述自动灌浆设备进行灌浆。
所述服务器还包括图形绘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混凝土温度、缝开度数据绘制典型点缝开度过程线图、缝位移过程线图、缝开度云图,绘制缝开度-混凝土温度变化过程线图。
所述服务器还包括报警单元,当监测的混凝土温度偏离所述混凝土温度-时间梯度变化线图上的温度阈值时,该报警单元用于进行温差报警。
所述服务器还包括通讯模块,用于将灌浆时机、灌浆进度等信息传输至通讯设备上。
所述混凝土温度-时间梯度变化线图上,水管冷却控制过程从施工期上分为一期冷却、中期冷却和二期冷却共三期冷却。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的混凝土坝接缝智能温控灌浆系统,能够自动测量混凝土温度、缝开度,根据测量数据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根据监测数据提供最佳的灌浆时机,同时控制灌浆设备自动灌浆,实现了灌浆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有效提高了混凝土坝接缝灌浆的质量及工程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组成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系统自动控制流程图。
图3是大坝施工期水管冷却和温度梯度控制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组成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公开的混凝土坝接缝智能温控灌浆系统,包括测控子系统及服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46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下一篇:锚杆静压桩桩机底座固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