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综合防御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77594.4 | 申请日: | 2015-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7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徐远泽;张文科;尹一桦;罗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5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辜强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综合 防御 安全 电子 邮件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防御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安全邮件发送客户端,用于产生加密密钥;邮件安全中心,用于调用加密算法对发送的邮件进行加密,同时调用IBC加密算法,利用接收方邮件地址对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安全邮件接收客户端,用于调用IBC解密算法解密出加密密钥,并调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解密邮件。本发明运用IBC技术、沙箱技术以及信誉技术形成联合型邮箱安全防御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垃圾邮件、木马、病毒、APT攻击等,实现电子邮件系统的登陆安全认证、传输加密、安全存储等的多重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邮件的安全应用领域,尤其是涉及IBC技术、沙箱技术以及信誉技术共同构建一种综合防御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邮件的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的快捷和方便。它一方面减少了传统书信邮件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另一方面提高了现代社会的办公效率和信息分享速度。
然而,随着网络病毒的泛滥,电子邮件系统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中,邮件服务器与客户端直接建立邮件服务通道,用户利用邮件客户端程序编辑待传输的内容,并形成电子邮件向邮局服务器发送,邮件服务器识别邮件接收者地址,并向该接收者所在地址的邮件服务器发送信息,接收者利用邮件客户端程序连接服务器,查收电子邮件。在整个电子邮件收发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得当前电子邮件安全隐患巨大。目前,电子垃圾邮件泛滥、电子邮件账号失窃频发、邮件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高级病毒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电子邮件也成为APT攻击(高级持续性攻击)等的主要攻击途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对电子邮件的应用体验。
为解决以上电子邮件的安全问题,保障用户隐私安全、邮件系统的信息安全、以及个人电脑系统、终端的安全,需要采用一种综合性的防御技术手段,以促进邮件系统的安全应用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综合防御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解决现有电子邮件系统安全隐患大,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电子垃圾邮件泛滥、电子邮件账号失窃频发、邮件泄密事件等的问题。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综合防御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安全邮件发送客户端,用于产生加密密钥;
邮件安全中心,用于调用加密算法对发送的邮件进行加密,同时调用IBC加密算法,利用接收方邮件地址对加密密钥进行加密;
安全邮件接收客户端,用于调用IBC解密算法解密出加密密钥,并调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解密邮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系统允许用户在安全邮件发送客户端选择相应的加密算法,邮件安全中心根据用户的选择调用相应的加密算法。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邮件安全中心还用于以用户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号作为公钥,生成用户的私钥并发送给用户,同时邮件安全中心保存该私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安全邮件发送客户端还用于加密保存该私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系统包括认证服务器,用于对通过私钥从安全邮件发送客户端或安全邮件接收客户端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系统包括邮件服务器,用于邮件的存储和转发。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邮件安全中心接收用户从安全邮件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指令,启用信誉过滤服务,依据信誉技术对邮件进行分类过滤。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邮件安全中心接收用户从安全邮件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指令,启用沙箱检测服务,对接收到的邮件进行检测,以确认是否感染病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75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密钥加密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
- 下一篇:应用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