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79569.X | 申请日: | 2015-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95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村上友厚;堀井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11/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海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央控制台 电动车辆 耐冲击 前后方向 蓄电池 车辆驾驶室 固定继电器 固定蓄电池 继电器装置 逆变器装置 蓄电池模块 加强构件 省空间化 专用的 配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在中央控制台内设置专用的加强构件,就能够可靠地实现所述中央控制台内的省空间化及成本降低的电动车辆。在电动车辆(10)中,在车辆驾驶室(18)的中央设有中央控制台(22)。在中央控制台(22)内配置有逆变器装置(24)、继电器装置(26)、耐冲击构件(30)、蓄电池ECU(32)及蓄电池模块(34)。在耐冲击构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部固定继电器装置(26),另一方面,在所述耐冲击构件(30)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端部固定蓄电池ECU(3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由电驱动的马达,且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动作而进行行驶。
背景技术
例如,在混合动力车辆、EV等电动车辆中,将高压蓄电模块作为马达驱动用电源来搭载,该高压蓄电模块具备层叠有多个蓄电池(蓄电池单体)的蓄电池组(蓄电池模块)。因此,为了对马达进行驱动控制,高压蓄电模块的输出经由具有接触器、熔丝等的继电器装置而向逆变器装置输送,将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而向马达供给。
因此,在电动车辆中,除了蓄电池、继电器装置及逆变器装置(动力控制单元:PCU)之外,还搭载有进行蓄电池的管理的蓄电池管理装置(ECU)等。期望将这些设备收容在单一的壳体内,例如,考虑有收容于在车辆驾驶室的中央形成的中央控制台内。
此时,在中央控制台上,为了使侧面碰撞时的乘客的保护可靠,采用各种加强结构。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辆用耐冲击结构体。在该车辆用耐冲击结构体中,在加强构件上,以在与左右一对的座席分别相邻的位置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一对受压壁部。受压壁部具有在侧部的变形时承挡经由座席用骨架而施加的冲击的功能。
在加强构件上,还以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用于将一对受压壁部之间连结的至少一个连结壁部。而且,在由受压壁部及连结壁部包围的内侧部分形成有收容部,该收容部用于收容需要进行针对冲击的保护的被收容物。
根据该专利文献1,在车室的地板面上固定的加强构件与座席用骨架一起构成刚体,来抑制车辆的侧部向车室内的变形。由此,能够减少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车室的变形量。另外,在收容部中,例如收容安全气囊装置的控制单元等电子部件等作为被收容物,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对冲击较弱且需要进行针对冲击的保护的电子部件等,以免受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在先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104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车辆用耐冲击结构体中,在中央控制台内配置有加强构件,从而存在无法有效利用所述中央控制台内的空间这样的问题。并且,由于设置专用的加强构件,因此存在制造成本高昂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在中央控制台内设置专用的加强构件,就能够可靠地实现所述中央控制台内的省空间化及成本降低的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由电驱动的马达,且通过所述马达的旋转动作而进行行驶。在该电动车辆中具备中央控制台,其形成为位于车辆驾驶室的中央,且在左右的座席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中央控制台内配置有逆变器装置、蓄电池、继电器装置、蓄电池管理装置及耐冲击构件。逆变器装置对马达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蓄电池蓄积用于驱动所述马达旋转的电力,继电器装置能够切断所述马达与所述蓄电池之间的电流,蓄电池管理装置进行所述蓄电池的管理。
耐冲击构件具有在外部载荷作用于中央控制台时至少对继电器装置及蓄电池管理装置进行保护,以免它们受到该外部载荷的影响的功能。而且,在耐冲击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部固定有继电器装置,另一方面,在所述耐冲击构件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端部固定有蓄电池管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95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