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管桩-锚杆复合基础及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80975.8 | 申请日: | 2015-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0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葛建;於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建 |
主分类号: | E02D5/54 | 分类号: | E02D5/54;E02D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2600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受 双向 荷载 复合 基础 施工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岩土工程地下多用途深基础类型,具体涉及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管桩-锚杆复合基础及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深达地下的构筑物不断出现,很多城市开始兴建综合地下商业街、人防、地下停车库、地下公共管廊和地铁,这些地下构筑物对结构基础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建筑物基础的埋深超过地下水位时,水位以下的部分将产生上浮力,该上浮力一般由建筑结构的自重平衡,但当地下室埋深和面积加大时,随着排开地下水体积的加大,建筑结构自重不足以平衡所受浮力,会导致地下室底板隆起、结构上浮、倾斜甚至倒塌等一系列工程事故,加上周边环境影响、上部建筑结构变化、地下水位变动等扰动因素,这些都加大了建筑基础抗浮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一些工程领域,如:建筑、电力、海洋、港口等,高层建筑、桥梁、海上风电机组、海洋平台和码头、防波堤等受风力、水流、潮汐等动载作用,结构基础体系承受动力荷载引起的拉压交变作用。
为给建筑基础提供良好的抗拔和抗压能力,中国发明专利CN101012650A公开了一种抗压抗拔桩基,包括柱状的由钢筋及混凝土构成的桩基主体,所述的钢筋在桩基主体的底部向外扩张,在桩基主体底部形成径向尺寸大于桩基主体部分的大头状底盘。这种桩基结构能够增加建筑结构的抗拔、抗压承载力。但是该发明的桩基采用的是扩大桩基底部面积的方案,其实是夯扩桩的技术延伸,仍由普通钢筋混凝土起抗拉作用,裂缝宽度控制困难,实际抗拉效果提升有限。增加桩底扩大部分不但会减慢施工速度,而且会由于钢筋笼偏位变形影响施工质量;施工时,现场绑扎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这种工程湿作业施工速度慢、工程质量不如预制结构。
又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2979089A公开了一种在深水急流无覆盖层陡峭裸岩上的钢管桩锚固结构,涉及陡峭裸岩以及钢管桩,所述钢管桩的底部内腔与所述陡峭裸岩之间通过锚杆连接锚定,且三者之间通过浇筑的水下混凝土层固结为一体结构。其施工步骤为:确定钢管桩在所述陡峭裸岩面上的安装位,并通过水下测深仪测量其位置参数;选择钢管桩,并使钢管桩安装端的底口形状尺寸与所测量的所述安装位的相关位置参数匹配;沉降所述钢管桩于所述安装位,并在其外围设置水下围堰,之后在所述钢管桩内浇筑水下混凝土层,将所述钢管桩安装端与所述水下围堰和所述陡峭裸岩面与水下混凝土层合为一体;待所述水下混凝土层达到施工标准后,沿所述钢管桩中心轴向钻制锚孔;所述的锚孔贯穿所述水下混凝土层并伸入至所述河床的基岩内,最后在所述锚孔内安装锚杆并注浆锚固。本发明的优点是,钢管桩与陡峭裸岩之间连接采用注浆嵌岩锚杆技术,依靠水下混凝土浆体与锚杆、桩底混凝土以及河床基岩的握裹力,以使钢管桩牢固锚固于陡峭裸岩面上,施工周期短、成本低、安全高效。但是该发明中锚杆非预应力,只是为方便桥桩基础和无覆盖层基岩之间进行嵌固采取的一种钢筋锚固手段,相当于“种植牙”的牙根,该发明的钢管桩实际是浇筑水下混凝土的钢护筒或者钢模板,因此,钢管桩和锚杆之间不存在共同受力的关系。
为解决上述基础工程抗浮问题,结构工程师必须在桩基设计时妥善考虑建筑物所受的拉力和压力,由于钢筋混凝土受拉、受压构件在裂缝宽度控制标准以及节点处理上做法差异,因此目前常见的工程做法是在基础底部设置抗压桩和抗拉(浮)桩两套独立的受力体系,即:基底压力由抗压桩群承受,基底拉(浮)力由抗拉(浮)桩群承受。
上述工程桩的布设方式解决了工程中棘手的基础抗压和抗拉的问题,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1)由于抗压桩和抗拉(浮)桩两套系统的存在,使建筑基础底面的桩密度大幅度变大,这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工程投资,延长了工期,同时因为基底土层被工程桩挤紧,会产生桩身偏位、甚至桩无法下压等问题,增加了施工作业难度。(2)抗拉(浮)桩存在结构上的薄弱环节,桩上端与基础底板连接节点、预制桩的接头部位等由于连接构造问题及抗拉强度不够而产生受拉破坏,会严重制约抗拉桩的性能充分发挥。(3)抗拉桩受力性能不够理想,由于拉应力沿桩长方向非均布(如图8(a)和(b)所示),且混凝土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到1/20,混凝土桩身在早期较低拉伸力下就会产生开裂,混凝土开裂会使桩身钢筋受地下水侵蚀,会严重影响抗拉桩的耐久性,造成建筑结构可靠度下降。
综上所述,目前工程中采用的在基础底部同时设置抗压桩和抗拉(浮)桩两套独立的受力体系的做法在工程造价、工期、施工和结构耐久性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在原有工艺做法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优势更加明显的基础类型和工艺做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建,未经葛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809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堤坝溃口射桩机
- 下一篇:一种水电站地下厂房厂变交通洞结构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