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蛭苗种生态立体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81478.X | 申请日: | 201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1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国;熊良伟;王权;封琦;陶桂庆;赵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蛭 苗种 生态 立体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蛭苗种生态立体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被称为“软黄金”,主要问题是苗种成活率低,养殖苗种极度紧缺,成为限制水蛭养殖的瓶颈。传统的水蛭养殖方法是将孵出的苗种直接投入池塘饲养,但这种方法苗种苗种容易被天敌取食,由于游泳能力较差,池中饵料生物量相对不足成活率较低。采用苗种集中培养解决了这些问题,能提高总体成活率,但是在研究中发现集中培育苗种时水质容易恶化,水蛭苗容易出现大量死亡。苗种培育过程中,需要投喂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黄、敲碎螺丝、小螺丝等饵料。鸡蛋黄不容易被水蛭苗种及时采食,分解快容易败坏水质;小螺丝生存能力较差,经过运输后容易死亡;敲碎的螺丝被水蛭苗取食的比例非常小;死亡的小螺丝和敲碎的螺丝这些残饵都是高蛋白物质,在水中容易分解消耗大量溶氧,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不及时清除,只要在池塘中积累1天水蛭苗就会出现死亡,积累2天就可能出现50%死亡。同时清理这些残饵难度非常大,用换水、冲洗等方法不但不容易清理干净,而且容易造成水蛭苗应激或随水流钻网箱时被卡死。因此开发一种水蛭苗种生态立体培养方法降低清理残饵难度,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对水蛭养殖行业意义非常重大。
鳑鲏鱼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鱊亚科(Acheibgnathinae)中鱊属和鳑鲏属的一类小型底栖性鱼类的总称,主要有中华鳑鲏、高体鳑鲏、方氏鳑鲏、兴凯鳑鲏、大鳍刺鳑鲏等种类,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鳑鲏鱼为纯天然的野杂鱼类,自然资源较丰富,其肉味鲜美,而且容易捕捞,在渔获物中,其数量较多,是人们喜食的一些小型鱼类。鳑鲏鱼为小型底层鱼类,在水体中繁殖时需要将卵和精液产于河蚌体内,受精卵在河蚌鳃腔中孵化成幼苗后游出。鳑鲏鱼食性较杂,摄食螺旋藻、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浮萍、菹草等水生植物,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物,水蚯蚓等底栖生物,除此之外还摄食鱼、贝等死亡尸体。据观察鳑鲏鱼采用嘬食的方式摄食螺丝、河蚌、鱼类、虾蟹等尸体,摄食量较大,日能摄食体重10倍以上的食物,同时能摄食腐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蛭苗种生态立体培养方法,利用鳑鲏鱼能嘬食螺丝肉、腐肉的特征,选用合适大小的鳑鲏放养在水蛭苗种培养水体中,鳑鲏能很快清理水蛭吃剩的饵料,将这些不好清理、容易败坏水质的东西转换成氨氮排入水中,再通过换水或培藻等方法即可轻松将原来很难操作的工作完成,为水蛭苗种提供一个优质的水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蛭苗种生态立体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待水蛭卵茧中大部分蛭苗发育完全后按1~2万苗/米2的培苗密度投放置水蛭苗种培育池,下水集中培育,同时日均投0.02~0.1克/粒的小螺丝200~1000克/万苗或敲碎螺丝500~1000克/万苗;
S2、投苗投螺丝完成后按20~100克/米2的投放密度投放0.5克/尾以下体重的鳑鲏鱼;
S3、鳑鲏鱼投放完成后,集中培育10~20天,每1~2天换一次水,换水时将水放至2~5厘米后加水至原来高度即可,待蛭苗体重从0.02克生长至0.06~0.2克时按需出苗,结束集中培苗,转移进大塘进行成蛭养殖。
优选的,所述水蛭苗种培育池深40厘米以上,培养期间的水位20~40厘米左右。
优选的,所述水蛭苗种培育池为普通水泥池。
优选的,所述水蛭苗种培育池可替换为网箱培育。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鳑鲏鱼能降低清理残饵难度,净化水质,为水蛭苗提供一个优质的水体环境,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未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814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沟眶象地面捕获装置及捕获沟眶象的方法
- 下一篇:土元的养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