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碰撞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84351.3 | 申请日: | 2015-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6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召阔;成思源;张湘伟;陈剑飞;杨雪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36 | 分类号: | B60R19/36;B60R19/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105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碰撞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它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吸能筒与弹簧吸能筒相连,弹簧吸能筒与液压缸套筒相连,吸能筒滑动设在吸能梁套筒中,吸能梁套筒底端安装有弹簧限位杆,弹簧限位杆的杆端穿设置在吸能筒中,吸能筒下方的弹簧限位杆上穿设置有推动弹簧,吸能筒的底端与插销插接配合,插销与电磁铁配合,吸能梁套筒的上侧壁上设置有限位销套筒,限位销套筒内部设置有限位销,限位销与限位销套筒的筒壁之间配合有压缩弹簧,弹簧吸能筒内设置有吸能弹簧,吸能弹簧固定在弹簧定位盘上,活塞杆穿设置在液压缸套筒中。本发明改善汽车碰撞吸能效果,保护汽车及行人安全,减少对车辆前部结构的损坏,成本低,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已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我国道路路况的复杂情况,碰撞追尾等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因此,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车辆被动安全防护往往是以损坏汽车前身吸收冲击力来换取减少人员伤害,为了尽量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传统的汽车通过保险杠与车体之间的刚性连接,当汽车遭受一个不大的碰撞力时,该保险杠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车体的作用,但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越来越快,当汽车发生碰撞瞬间,巨大的惯性力将使汽车头部或尾部受到挤压而发生严重变形,此时保险杠根本无法实现保护车体的目的。因此,如何保护乘员安全的同时保存车体,已成为汽车设计者和制造人员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有技术的汽车碰撞触发装置可以采用弹簧触发、压缩气体触发或安全气囊触发等多种方式,弹簧触发成本低且可在没有损坏时重复使用,但响应较慢、重量大;压缩气体触发简易行,成本低,但需要占用车内空间;气囊触发可以兼顾汽车与行人碰撞的安全性,但成本较高。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改善汽车碰撞吸能效果,保护汽车及行人安全,减少对车辆前部结构的损坏,成本低,稳定可靠,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包括限位销、压缩弹簧、电磁铁、插销、弹簧定位盘、吸能筒、吸能梁套筒、推动弹簧、弹簧限位杆、吸能弹簧、弹簧吸能筒、液压缸套筒、凹腔端盖和活塞杆,吸能筒与弹簧吸能筒相连,弹簧吸能筒通过螺钉与液压缸套筒相连,吸能筒安装在吸能梁套筒内部,吸能筒滑动设在吸能梁套筒中,吸能梁套筒的底端安装有弹簧限位杆,弹簧限位杆的杆端穿设置在吸能筒中,吸能筒下方的弹簧限位杆上穿设置有推动弹簧,吸能筒的底端与插销插接配合,插销与电磁铁配合,插销、电磁铁均安装在吸能梁套筒的下侧壁上,吸能梁套筒的上侧壁上设置有限位销套筒,限位销套筒内部设置有限位销,限位销与限位销套筒的筒壁之间配合有压缩弹簧,弹簧吸能筒内设置有吸能弹簧、弹簧定位盘,吸能弹簧固定在弹簧定位盘上,液压缸套筒内部设置有凹腔端盖,活塞杆穿设置在液压缸套筒中。
作为优选,所述的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在保险杠上,活塞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弹簧定位盘上,活塞杆在运动过程中与凹腔端盖相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吸能梁套筒和弹簧限位杆通过螺钉固定在汽车纵梁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压缸套筒、弹簧吸能筒和可伸出的吸能筒按固定顺序组合成完整的缓冲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大大改善汽车碰撞吸能效果,结合后端吸能梁的压溃变形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不但可以进一步减少乘员及行人的伤亡,还可以减少对车辆前部结构的损坏,从而减少修复费用,降低了成本,达到提高了汽车及行人的安全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843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