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高载量亲和层析介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89397.4 | 申请日: | 2015-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3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月;潘一廷;冀德坤;焦玉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281;B01J2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陈亮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高载量 亲和 层析 介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化分离介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备高载量亲和层析介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亲和层析是生物制药领域中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分离工艺的核心在于对分离介质的选择,亲和层析过程中通过介质上的配基与目标分子之间的特异性吸附和解离来实现纯化目标分子的目的,由于这种特异性的作用力,亲和层析具有高度选择性、高活性回收等特点,对分离含量极少又不稳定的生物活性物质极为有效。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疫苗、抗体类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得到纯度较高的生物制品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现有技术方案中用于商品化的亲和层析介质多以琼脂糖为基质,由于其为多糖基质,质地较软、孔径小,故机械强度差,难以提高流速,因此成为实现快速、高效分离纯化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高载量亲和层析介质的方法,该方法能显著提高亲和配基的偶联量,得到通透性好的高通量、高载量的亲和层析介质,满足目前生化分离对快速、高效、高通量的需求。
一种制备高载量亲和层析介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有机溶剂存在的条件下,将乙烯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引发接枝聚合至聚苯乙烯类或其共聚物材料的表面;
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将亲和配基偶联至所得材料表面的间隔臂上,得到亲和层析介质。
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二氧六环、甲醇、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且所述有机溶剂的质量用量为发生反应的聚苯乙烯类或其共聚物材料质量的10~20倍。
所述乙烯基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醛、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和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且其质量用量为所述聚苯乙烯类或其共聚物材料质量的1/2~5倍。
在采用所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式过程中,所用到的催化剂及配体体系为卤化物和含氮配体,其中:
所述卤化物包括氯化亚铜和溴化亚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含氮配体包括:联二吡啶Bpy、四甲基乙二胺TMEDA、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PMDETA和六甲基三亚乙基四胺HMETETA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且所述卤化物的加入比例为所述乙烯基单体摩尔数的1~10%,所述卤化物与所述含氮配体的摩尔比为1:1。
所述接枝聚合的反应温度为20~80℃,反应时间为2~12h。
在将亲和配基偶联至所得材料表面的间隔臂上时,所述一定温度为4~30℃,且反应时间为5~24h。
所述亲和配基包括:ProteinA、ProteinG、乙肝抗体、人血清白蛋白中的一种或两种配基的组合物。
所述亲和配基的浓度范围为2.0~10mg/mL,其体积用量为被偶联材料质量的5~20倍,且亲和配基溶液的体积与被偶联材料质量的比值范围为5:1~20:1。
所述聚苯乙烯类或其共聚物材料具体包括:聚乙烯基苄氯与二乙烯基苯共聚物材料;或聚乙烯基苄氯材料。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该方法能显著提高亲和配基的偶联量,得到通透性好的高通量、高载量的亲和层析介质,满足目前生化分离对快速、高效、高通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制备高载量亲和层析介质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制备高载量亲和层析介质的方法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1:在有机溶剂存在的条件下,将乙烯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引发接枝聚合至聚苯乙烯类或其共聚物材料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893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