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捕捉和旋转微尺度颗粒的微流控芯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89581.9 | 申请日: | 2015-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3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任玉坤;姜洪源;吴玉潘;陶冶;郎琦;贾延凯;侯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捕捉 旋转 尺度 颗粒 微流控 芯片 应用 | ||
1.一种用于捕捉和旋转微尺度颗粒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用于捕捉和旋转微尺度颗粒的微流控芯片由PDMS盖片(10)和ITO玻璃基底(3)组成;
所述的ITO玻璃基底(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正方形悬浮电极(1),在正方形悬浮电极(1)的后面设置激发电极a(2),在正方形悬浮电极(1)的左面设置激发电极b(7),在正方形悬浮电极(1)的前面设置激发电极c(8),在正方形悬浮电极(1)的右面设置激发电极d(4);
所述的正方形悬浮电极(1)、激发电极a(2)、激发电极b(7)、激发电极c(8)及激发电极d(4)由ITO玻璃基底(3)表面的ITO导电膜腐蚀后留存得到;所述的正方形悬浮电极(1)、激发电极a(2)、激发电极b(7)、激发电极c(8)及激发电极d(4)的厚度均为200nm;
所述的正方形悬浮电极(1)的边长为200μm~300μm;所述的激发电极a(2)与激发电极c(8)之间的间距大于正方形悬浮电极(1)边长的两倍;所述的激发电极b(7)与激发电极d(4)之间的间距大于正方形悬浮电极(1)边长的两倍;
所述的PDMS盖片(10)的下表面设有粒子流道(11),粒子流道(11)的中心位置设有圆形反应腔(9),粒子流道(11)的一端设有贯穿PDMS盖片(10)的圆形入口通孔(6),粒子流道(11)的另一端设有贯穿PDMS盖片(10)的圆形出口通孔(5);所述的PDMS盖片(10)的厚度为5mm~7mm;
所述的圆形反应腔(9)深0.8mm~1mm;所述的粒子流道(11)深0.8mm~1mm;
ITO玻璃基底(3)设有电极的一侧和PDMS盖片(10)下表面相对密封,且正方形悬浮电极(1)置于圆形反应腔(9)的中心位置,圆形反应腔(9)直径范围把激发电极a(2)、激发电极b(7)、激发电极c(8)及激发电极d(4)的内端部包容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捕捉和旋转微尺度颗粒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方形悬浮电极(1)的边长为300μm;所述的激发电极a(2)与激发电极c(8)之间的间距为2mm;所述的激发电极b(7)与激发电极d(4)之间的间距为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捕捉和旋转微尺度颗粒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入口通孔(6)的直径为4mm~5mm;所述的圆形出口通孔(5)的直径为4mm~5mm;所述的圆形反应腔(9)的直径为5mm~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8958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