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码本生成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95953.9 | 申请日: | 2015-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2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高秋彬;陈润华;拉盖施;陈文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7/0456 | 分类号: | H04B7/04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刘松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成 方法 预编 矩阵 确定 相关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码本生成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以针对同时传输的数据流数rank大于1的情况提供码本设计方案。该方法为:分别对第一维波束向量和第二维波束向量进行分组得到多个第一维波束分组以及多个第二维波束分组,其中,第一维波束分组或第二维波束分组中包含的多个波束向量相互正交;根据每个第一维波束分组与每个第二维波束分组之间的Kronecker积确定多个二维正交波束子组;根据同时传输的数据流数目从一个或多个二维正交波束子组中选择波束向量,根据选择的波束向量以及数据流数目生成该二维正交波束子组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所有或部分二维正交波束子组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为数据流数目对应的码本。
本申请要求在2015年10月2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发明名称为“码本生成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码本生成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多天线系统中,发射机可以向接收机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同时传输的数据流的数目称为rank。针对不同的rank,需要设计不同的码本。
目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基站(eNB)最高允许同时传输8个数据流,即rank的最大值为8。每个rank值均设计了相应的码本。以Rel-12中的8天线码本为例,通过一组8倍过采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向量组将天线的水平维波束细分为32个波束,rank=1~8的码本均由此DFT向量组中的DFT向量生成。其中,rank=5~6的码本采用水平维的3个相互正交的DFT向量结合极化方向间的相位调整生成,rank=7~8的码本采用4个相互正交的DFT向量结合极化方向间的相位调整生成。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终端将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反馈给eNB;eNB根据终端反馈的PMI从码本中选择相应的预编码矩阵。
随着天线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能够对每个阵子独立控制的有源天线,该设计使得天线阵列从水平排列增强到水平和垂直排列的二维结构,将该二维结构的天线阵列称为三维多输入多输出(3D MIMO)天线阵列。
对于3D MIMO天线阵列,码本设计需要考虑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更加具有灵活性。目前,对于3D MIMO天线阵列,码本中使用的DFT向量采用垂直维DFT向量和水平维DFT向量进行Kronecker积计算得到。但是,目前尚未有针对同时传输的数据流数rank大于1的情况下的码本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码本生成方法、预编码矩阵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以针对同时传输的数据流数rank大于1的情况提供码本设计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码本生成方法,包括:
确定天线的第一维波束向量以及所述天线的第二维波束向量;
对所述第一维波束向量进行分组得到多个第一维波束分组,以及对所述第二维波束向量进行分组得到多个第二维波束分组,其中,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维波束分组中包含的多个第一维波束向量相互正交,任意一个所述第二维波束分组中的多个第二维波束向量相互正交;
分别根据每个第一维波束分组与每个第二维波束分组之间的Kronecker积,确定对应的二维正交波束子组,所述二维正交波束子组中包含多个相互正交的波束向量;
每次选择一组或多组所述二维正交波束子组,根据同时传输的数据流数目从选择的所述一组或多组所述二维正交波束子组中选择波束向量,根据选择的所述波束向量以及所述数据流数目生成所述二维正交波束子组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确定所有或部分所述二维正交波束子组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组成的集合为所述数据流数目对应的码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59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下行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