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水密穿壁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97184.6 | 申请日: | 2015-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0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何立岩;李智刚;何震;张银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水密 穿壁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下光纤传输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光纤水密穿壁件。
背景技术
由于光纤传输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不受电磁干扰、光缆直径小、重量轻、原材料来源丰富等优点,陆地上的光纤传输应用早已十分普遍。其中,光纤连接的主要方式有光纤连接器(接头)、光纤接头直接熔接等。由于同样的原因,关纤传输在水下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尤其在跨大洋通讯、海洋石油与天然气生产、海底信息网络及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正如陆地上的情形,光纤连接在水下的应用中同样普遍且必不可少。但光纤在水下连接,尤其在数千米的大水深环境下的连接应用,有其特殊性,不仅要使光纤连接满足传输通信要求,还必须满足大水压环境下的强度及水密性要求。光纤在水下的连接通常应用水密光纤连接器,该种连接器国内无生产,国外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水密连接器厂家生产。国外的水密光纤连接器价格昂贵、使其应用成本大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水密穿壁件。该光纤水密穿壁件主要用于水下机器人等应用的水下耐压舱室内外的光纤通道的建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尾帽、壳体及推杆,其中壳体螺纹连接于耐压舱室壁上、并与所述耐压舱室壁密封抵接,所述壳体内部开有供光纤穿入的通道,该通道的一侧填充有固定光纤及承受外部环境海水作用于光纤上轴向力的密封填充体A,另一侧容置有填充体B;所述壳体位于耐压舱室内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尾帽,位于耐压舱室外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通过填充体B对光纤施加向耐压舱室内的轴向力,并通过所述填充体B的弹性形变实现壳体内所述通道的密封。
其中:所述填充体B为多个O型橡胶密封圈B及多个间隔环,各O型橡胶密封圈B与间隔环交替设置,所述光纤依次穿过各O型橡胶密封圈B及间隔环;
所述推杆为中间开设通孔的阶梯圆柱状,任一端制有与所述壳体另一端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所述推杆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部分的直径,在所述推杆中间部分径向截面的两侧对称设有便于旋转推杆的平面;
所述壳体中间部分的径向宽度大于两端部分的径向宽度,并在所述壳体中间部分的一侧开有密封槽,该密封槽内容置有与所述耐压舱室壁密封抵接的O型橡胶密封圈A;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中间部分之间制有与耐压舱室壁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所述壳体的一端制有与所述尾帽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制有与所述推杆螺纹连接的内螺纹;
所述尾帽的轴向截面呈“U”形,该“U”形的开口端制有与所述壳体一端螺纹连接的内螺纹,该“U”形的底部沿轴向向外延伸,并在所述“U”形的底部及延伸部开有供光纤穿过的通孔;
所述尾帽、壳体、推杆及壳体内部的所述通道的轴向中心线共线。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密封性能好。
2.本发明壳体内部通道的左右两侧内腔分别填充有填充体,既可固定光纤及承受外部环境海水作用于光纤上的轴向力,又可实现穿壁件壳体中间光纤通道对外部环境海水的密封。
3.本发明的尾帽可对穿过穿壁件进行耐压舵室的光纤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光纤弯折。
4.本发明大大降低了光纤在水下连接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其中:1为尾帽,2为壳体,3为O型橡胶密封圈A,4为O型橡胶密封圈B,5为固态环氧树脂,6为间隔环,7为推杆,8为光纤,9为平面,10为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尾帽1、壳体2及推杆7,其中壳体2中间部分的径向宽度大于两端部分的径向宽度,壳体2内部开有供光纤8穿入的通道。壳体2的一端与中间部分之间制有外螺纹,用于光纤水密穿壁件与耐压舱室壁的螺纹安装;壳体2的一端位于耐压舱室内、并制有外螺纹,螺纹连接有尾帽1;壳体2的另一端位于耐压舱室外、并制有内螺纹,螺纹连接有推杆7。壳体2中间部分的一侧开 有密封槽10,该密封槽10内容置有与耐压舱室壁密封抵接的O型橡胶密封圈A3,用于耐压舱室与外部海水之间的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71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