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伺服助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00631.9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65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傅直全;苑庆泽;钟焕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14 | 分类号: | B60T13/14;B60T13/6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183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伺服 助力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伺服助力系统,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解决现有制动辅助系统电控化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液压伺服助力系统的液压助力器包括制动油缸和低压蓄能器,制动活塞与推杆组件之间设有助力腔、踏感模拟腔和油液补偿腔;液压伺服机构包括高压蓄能器、蓄液槽和油泵,高压蓄能器与助力腔之间连通有第一进油管路,高压蓄能器与踏感模拟腔之间连通有第二进油管路,蓄液槽与助力腔之间连通有第一回油管路,液槽与踏感模拟腔之间连通有第二回油管路;电控单元连接有油泵和位移传感器,电控单元可根据位移传感器反馈信号控制油泵工作以及控制第一进油管路、第二进油管路、第一回油管路、第二回油管路的通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伺服助力系统。
【背景技术】
在常规制动系统中,通常采用真空助力器来协助驾驶员实施制动,在实施制动过程中,真空助力器接受发动机进气歧管或者真空泵产生的真空负压,并因此产生推力施加于制动主泵,由此建立制动压力。
在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车型中,由于发动机被电动机取代,从而缺少由发动机产生的真空,为弥补这种缺陷,通常补充安装电动真空泵及其辅助系统来产生真空,以此供应车辆的真空助力器产生推力。
在当今车辆制动系统中,电控化以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由电控化带来的智能化、功能多样性、安全性、响应灵敏性等,都是传统的制动系统所不能比拟的,比如车辆稳定系统、自适应巡航、主动防撞、制动能量回收都是现有制动系统中广为应用的技术,但是该类系统中采用的助力系统通常为常规真空助力系统,但常规真空助力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电控化,智能程度较低,现有汽车助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液压伺服助力系统,实现液压输出电控化,更加安全可靠地实现制动助力。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伺服助力系统,包括:
液压助力器,包括制动油缸和低压蓄能器,所述制动油缸上安装有储油容器和位移传感器,所述制动油缸内设有制动活塞和推杆组件,所述制动活塞与推杆组件之间设有助力腔、踏感模拟腔和油液补偿腔,所述低压蓄能器具有低压蓄能腔,所述低压蓄能腔连通踏感模拟腔,所述油液补偿腔连通储油容器;
液压伺服机构,包括高压蓄能器、蓄液槽和连接在高压蓄能器和蓄液槽之间的油泵,所述高压蓄能器与助力腔之间连通有第一进油管路,所述高压蓄能器与踏感模拟腔之间连通有第二进油管路,所述蓄液槽与助力腔之间连通有第一回油管路,所述蓄液槽与踏感模拟腔之间连通有第二回油管路,所述低压蓄能器安装在第二进油管路上,所述蓄液槽与所述储油容器连通;
电控单元,所述油泵和所述位移传感器连接到电控单元上,所述位移传感器感知推杆组件的动作行程并反馈于所述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根据位移传感器反馈信号控制所述油泵工作以及控制所述第一进油管路、第二进油管路、第一回油管路、第二回油管路的通断。
本发明的液压伺服助力系统,液压伺服机构设置了高压蓄能器、蓄液槽和连接在高压蓄能器和蓄液槽之间的油泵,通过电控单元对油泵的控制并利用第一进油管路和第二进油管路对液压助力器提供伺服力;利用第一回油管路和第二回油管路可实现油压的回收,通过电控单元对第一进油管路、第二进油管路、第一回油管路、第二回油管路的通断控制来实现进油/回油切换;液压助力器本发明系统的主要执行机构,其接受驾驶员的踏板指令,并接受液压伺服机构输出的伺服力,进而产生制动所需油压并作用于制动活塞,由此产生制动压力;电控单元接受位移传感器信号,根据制动需求,对第一进油管路、第二进油管路、第一回油管路、第二回油管路的通断以及油泵进行控制,以实现不同的助力比要求,进而实施/解除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06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