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克劳斯脱硫过控在线测量气体旋流除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01382.5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9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黎;冯小娜;涂怡然;肖翔;张海波;胡宁;夏正海;全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34 | 分类号: | G01N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控模块 脱硫 脱水旋流器 旋流器 进口端 连通 旋流除雾装置 降温部件 气体检测 在线测量 出口端 检测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气体测量过程 除雾装置 干扰因素 脱硫脱水 出样管 进样管 气管 | ||
1.一种克劳斯脱硫过控在线测量气体旋流除雾装置,用于对检测气体进行脱硫脱水,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装置包括:
脱硫旋流器,进口端与进样管连通;
脱水旋流器,进口端通过气管连通所述脱硫旋流器的出口端;
气体检测箱,进口端通过出样管连通所述脱水旋流器的出口端;
第一温控模块,设置在所述脱硫旋流器内;所述第一温控模块包括:第一降温部件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第二温控模块,设置在所述脱水旋流器内;所述第二温控模块包括:第二降温部件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检测气体通过所述进样管通入所述脱硫旋流器;
所述第一降温部件及第二降温部件为石英换热管;
所述第一降温部件包括10~20根所述石英换热管;所述石英换热管的长度为100~150mm;
所述第二降温部件包括10~20根所述石英换热管;所述石英换热管的长度为100~150mm;
所有所述石英换热管通过法兰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脱硫旋流器以及第一脱水旋流器及第二脱水旋流器上;
所述脱硫旋流器、第一脱水旋流器及第二脱水旋流器选用耐高温耐腐的不锈钢材料;
所述脱硫旋流器的温度控制在120~150℃;
所述第一脱水旋流器的温度控制在20~50℃;
所述第二脱水旋流器的温度控制在20~50℃;
所述除雾装置包括两个串联设置的所述脱水旋流器,分别为第一脱水旋流器及第二脱水旋流器;
所述第一脱水旋流器的进口端通过气管连通所述脱硫旋流器的出口端;所述气管两端分别通过卡扣与所述第一脱水旋流器及脱硫旋流器连接固定;
所述第二脱水旋流器的进口端通过气管连通所述第一脱水旋流器的出口端;所述气管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一脱水旋流器及第二脱水旋流器连接固定;
所述除雾装置包括两个所述第二温控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脱水旋流器及第二脱水旋流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样管为变径管,靠近所述脱硫旋流器位置的管径小;
所述进样管的一端与所述脱硫旋流器的进口端通过卡扣连接固定,另一端通过取样管连通工艺管道;
所述脱硫旋流器的底部通过排液管连通所述工艺管道;
所述脱水旋流器的底部通过排液管连通所述工艺管道;
所述气体检测箱的出口端通过排废管连通所述工艺管道;
其中,所述工艺管道中的所述检测气体通过所述取样管及进样管通入所述脱硫旋流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样管与所述工艺管道的安装位置低于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工艺管道的安装位置;
所述进样管及所述取样管包裹有保温层;
所述进样管选用耐高温耐腐的不锈钢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样管与所述脱水旋流器的出口端通过卡扣连接固定;
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抽气泵;所述抽气泵设置在所述出样管上;
所述出样管选用耐高温耐腐的不锈钢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
反吹气组件,所述反吹气组件包括:气源、吹气设备及输气管道;
所述气源通过气管连通所述吹气设备的入口;
所述吹气设备的出口通过所述输气管道分别与所述脱硫旋流器及所述脱水旋流器连接;
其中,所述吹气设备间隔设定时间将所述气源内的气体通过所述输气管道送入所述脱硫旋流器及所述脱水旋流器内;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检测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实现反吹所述脱硫旋流器及所述脱水旋流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源提供的气体为工业氮气;
所述吹气设备为空压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
总控箱,通过导线与所述气体检测箱、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
其中,所述总控箱接收所述气体检测箱发送的气体吸光信息;所述总控箱接收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138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