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步去除废水中对甲酚、氨氮和硝酸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03103.9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0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爽;赵东风;国亚东;赵朝成;刘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3/34 |
代理公司: |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蒋遥明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去除 水中 甲酚 硝酸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步去除对甲酚、氨氮和硝酸盐的方法。
技术背景
石油、石油化工、农药、精细化工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含甲酚含氮废水。以石化企业的酸水为例,不仅含有对甲酚还含有氨氮和硝酸盐。此类废水如不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微量的对甲酚就会引起肝、肾、胰等脏器损害,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氨氮不仅可以造成人体组织缺氧,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传统生物法处理含甲酚含氮废水主要采用A/O或A2O工艺,即在硝化阶段去除甲酚和实现氨氮的硝化,在反硝化阶段实现脱氮,此种方法需要在反硝化阶段另外补加碳源,不仅工艺复杂、且运行操作成本高。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厌氧氨氧化工艺,能够直接同步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生成氮气,不仅处理效果好、出水无二次污染、且污泥产率低,但该工艺对有机物敏感,有机物的存在会对自养的厌氧氨氧化菌产生抑制,因此该工艺适用于低碳高氮废水。
在有机碳源受限的条件下,反硝化过程会积累亚硝酸盐,而积累的亚硝酸盐能够为厌氧氨氧化菌提供底物,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的DEAMMON、CANON等工艺,这些工艺能够同步去除有机物、氨氮和硝酸盐,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无二次污染、污泥产率低等优点,在含碳含氮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然而,这些工艺都局限于采用碳源受限的策略积累亚硝酸盐,如果碳源充足则会对厌氧氨氧化菌产生抑制,使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工艺耦合失败,从而使该工艺的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实现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从而顺利同步脱除有机物、硝酸盐和氨氮,已经成为厌氧氨氧化工艺规模化应用必须首先攻克的难题。
CN101768564A公开了一种高效降酚嗜盐菌的制备及其应用,属于废水、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污水或污泥中嗜盐菌为菌源,采用梯度驯化的方法筛选对苯酚有较强降解能力且能适应较高盐浓度的可在含盐5-6%,酚浓度为100-500mg/L的含酚废水中以苯酚为唯一碳源良好生长的高效降酚嗜盐菌,该菌系在高盐高酚的环境下,降酚性能相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优势明显。
CN102531175A公开了一种苯酚抑制耦合低温实现短程脱氮的方法,采用SBR反应器前置反硝化运行方式,充分利用原水和苯酚化合物作为碳源,不投加外加碳源。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工业废水处理。
CN103420481A公开了一种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脱氮方法,采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水投加氯化铵、亚硝酸钠,投加苯酚作为有机物,实现厌氧氨氧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的富集培养,确定厌氧氨氧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的竞争、协同关系,经历一段时间,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菌和异养反硝化菌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处理技术在碳源充足废水时,普遍存在厌氧氨氧化菌抑制,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脱氮除碳失败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在待处理废水碳源充足时,能够同步去除有机物、硫化物和硝酸盐的方法。本发明公开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能够同步去除废水中的对有机物(如对甲酚)、氨氮和硝酸盐,并将其转化为无二次污染的二氧化氮和氮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去除污水中的对甲酚、氨氮和硝酸盐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1)通过污泥驯化使厌氧氨氧化污泥和异养反硝化污泥共存于一个系统内;(2)通过控制体系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使得对甲酚反硝化降解的一种含酚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体系内积累;(3)在这种含酚中间代谢产物的作用下,体系内的亚硝酸盐开始积累,之后在氨氮存在的条件下,在厌氧氨氧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N2,而积累的中间代谢产物之后又在体系内其他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类发酵途径进一步被转化为CO2,从而实现了对甲酚、氨氮和硝酸盐的同步去除。
步骤(2)的工艺操作条件为:温度20~35℃,pH值为7.5~8.5,水力停留时间8~96小时,p-Cr-C和NO3-N的质量比是0.4~1.0,NO3-N和NH4+-N的质量比不大于1.5,以N计的进水容积负荷不超过2.0kgN/m3·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31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