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扰动桩端持力层的建筑物纠倾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07991.1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4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艳军;李梦云;肖玉成;万凯军;丁洪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雷速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扰动 桩端持力层 建筑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纠倾方法,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扰动桩端持力层的建筑物纠 倾方法。
背景技术
本文所称的建筑物,是指公用或民用房屋;所称的构筑物,是指工业厂房、水池、墩 台、站台等但不限于以上结构的构筑物,本文以下内容将建(构)筑物统称为建筑物。
建筑物的深基础指的是钢管桩、钢筋砼预应力管(方)桩、钢筋砼灌注桩等但不限 于以上形式组成的群桩基础,其特点是将上部建筑物竖向荷载通过单根基桩或群桩传递到 稳定的持力土层中。
基桩的承载能力与桩侧和桩端土层性状密切相关,按基桩的承载性状分类可分 为:(1)摩擦型桩和(2)端承型桩。
(1)摩擦型桩:①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 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如桩端持力层为流塑淤泥土;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如桩端持力层为软~可塑粘土、松散~稍密砂土 和松散~稍密碎石土等。
(2)端承型桩:①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 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如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岩石;②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如桩端持力层为硬塑~坚硬粘土、中密~密实 粉土、中密~密实砂土和中密~密实碎石土等。
在建筑工程领域,粘性土指的是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①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 或等于17的土,定名为粉质粘土;②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名为粘土。塑性指数应由相应 于76g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在建筑工程领域,砂土指的是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 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按照颗粒级配砂土还可以细分为砾砂、粗 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在建筑工程领域,粉土介于粘性土和砂土之间,指的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 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
基础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倾斜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如桩基设计不合理,施工 桩基时清底不彻底导致沉渣过厚又没有用后压浆工艺,桩端以下一定深度范围有溶洞或孤 石导致桩端受力与其他桩不一致等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如地下水发育导致桩端混凝土离 析,地震导致砂土液化、采空区地陷使桩端承载力削弱等因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扰动桩端持力层的建筑物纠倾方法,能有效纠正建筑物 的倾斜,使建筑物达到规范规定的验收标准,挽回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扰动桩端持力层的建筑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桩端为粘性土持力层条件下,
A.在建筑物需要迫降的深基础范围内,选择全部桩或部分桩,按照设计要求依先 后次序进行钻孔作业,依次穿过地下室钢筋砼底板、桩侧土层和桩端土层粘性土,使得孔深 到达桩端以下;
B.在已经形成的钻孔工作位置上,采用旋喷机确保在高压喷射气水时能正对桩的 方向,在桩端以下定向摆喷高压气水扰动桩端持力层;
C.采取精密水准仪对建筑物基础的沉降过程进行观测,观测到建筑物回倾到达规 范规定的允许值的80%~90%时,旋喷机配合使用空压机在基桩底部定向摆喷高压射水泥 浓浆以形成固化区。
桩端为非饱和砂土持力层条件下,
A.在建筑物需要迫降的深基础范围内,选择全部桩或部分桩,按照设计要求依先 后次序进行钻孔作业,依次穿过地下室钢筋砼底板、桩侧土层和桩端土层粘性土,使得孔深 到达桩端以下;
B.在已经形成的钻孔工作位置上,掏挖非饱和砂土,扰动基桩桩端持力层;
C.采取精密水准仪对建筑物基础的沉降过程进行观测,观测到建筑物回倾到达规 范规定的允许值的80%~90%时,采用旋喷机配合使用空压机在基桩底部定向摆喷高压射 水泥浓浆以形成固化区。
当桩端以下为饱和砂土持力层条件下,
A.在建筑物需要迫降的深基础范围内,选择全部桩或部分桩,按照设计要求依先 后次序进行钻孔作业,依次穿过地下室钢筋砼底板、桩侧土层和桩端土层粘性土,使得孔深 到达桩端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79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